14
A+ 大□米平華
去年冬月十七,結束了惠州巽寮灣暢游后,我們和朋友登上了去往汕頭的高鐵,開啟了難忘的潮汕之旅。
從惠東乘高鐵去汕頭行程約1小時,我目視著車窗外閃閃而過的民居和郁郁蔥蔥的山林,低頭用手機上輸入“汕頭”字樣,瞬間,一行行滾燙的文字便映入眼簾。汕頭瀕臨南海,是著名的華僑之鄉,也是全國首批四個經濟特區之一,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恩格斯在1858年《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書中指出,“汕頭是中國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這說明在十九世紀中葉,汕頭的商業就已名揚海外了。據史料記載,當時曾有多個國家的領事館設在汕頭,文化多元,萬商云集。從那時起,汕頭便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一百多年來,開放的基因與特質,深深烙印在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脈之中。
我們下榻的酒店安排了專門的接站車,司機師傅一路上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著汕頭的概況和特色。“汕頭市內共有三大區,金平區、龍湖區和濠江區,了解開埠文化,品嘗潮汕美食、欣賞汕頭美景,都應以小公園為中心,向周圍輻射”……我心想是什么樣的小公園具有如此的凝聚力呢?
簡單吃過午飯,我們搭乘網約車直奔小公園而去。到了所謂的“小公園”之后,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小公園并非我們想象的有花有草的觀瞻性公園,而是汕頭老城區核心地帶的統稱,全名為“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歷史文化街區”,其核心點以“中山紀念亭”為發端,一條條騎樓老街呈環形放射狀,形成了扇子一樣形態的城市街區。我們踏入小公園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繁華的“百載商埠”時代,目之所及的是保存完好、場面恢宏壯觀、極具震撼的騎樓建筑群。
潮汕是著名的僑鄉,自古就是中國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據史料記載,潮汕籍海外華僑華人總數高達兩千萬人,約占全國華僑總人數的1/3。這些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風格的騎樓,多數都由早年“下南洋”的華僑在海外掙到錢,返鄉后投資建造而成,其規模氣勢磅礴,是目前我國建筑面積最大的近代騎樓建筑群。這些騎樓始建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建筑風格多以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式、巴洛克式和現代式風格為主。走在這些騎樓的老街之間,仿佛能聽到過去商賈云集、繁華喧囂的聲音。這些特色鮮明,時代感濃郁,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風格的老城區,成了汕頭這座歷史名城獨具魅力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歷史文化街區結構分為“一軸、兩核、三區”。“一軸”以潮人精神家園為軸,以安平路為軸線,通過標志性建筑改造、公共空間塑造、交通梳理、文化凸顯等手法,彰顯軸心拉動。“兩核”以中山紀念亭、南生百貨大樓、郵政總局舊址、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等標志性建筑,承載百年商埠文化核心和騎樓風情文化核心。“三區”包括小公園片區、安平西片區和現代居住片區。這些老街每一條都有其獨特的風情和故事,每一座騎樓、每一塊石板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讓人不禁為之心醉!走在騎樓下,我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繁華的商業時代,感受到了那份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小公園開埠區不僅記錄著城市的歷史文脈,也承載著不少海內外潮人的鄉土記憶,是“潮人精神文化的家園”。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郵政總局舊址和僑批文物館,在一條丁字街區的三角地,它們相距僅在數十米之內,距小公園中山亭的核心點也僅數百米之遙,是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步入開埠文化陳列館內,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汕頭,從一個偏遠的小漁村,因開埠而一躍成為連接中外的重要商貿樞紐,這一轉變不僅改變了汕頭自身的命運,更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汕頭開埠不僅是經濟上的開放,更是文化上的交融。這里儼然成了中西方文化碰撞與融合的前沿陣地,它既保留了濃厚的本土特色,又吸收了外來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我站在那些展示汕頭開埠初期建筑風貌、商貿活動和文化交流的展品前,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心跳,感受到那份開放與包容的力量。
在開埠文化陳列館過道對面,便是具有百年歷史的汕頭郵政總局舊址。這座始建于1922年的老建筑,它不僅是一個郵政機構,更是一座承載著百年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地標。
走進汕頭郵政總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雄偉的花崗巖基座和八根優雅的希臘式圓柱,正立面對稱,橫亙悠久歲月,讓人不禁感嘆其建筑之美。大樓內部,寬敞的大廳陳列著豐富的郵政歷史圖片以及潮汕特色郵票的展覽,仿佛讓人跌入了時光隧道,回到了那個“車馬郵件”的慢生活年代。方方正正的信函、綠色的郵政自行車、清晰的郵戳,以及郵袋、郵帽、郵差穿的衣服等實物,這些展品生動地再現了舊時郵局的運作場景。特別是那些看似平凡的郵袋、郵帽和郵差制服,它們因為承載著歷史的足跡和過去的回憶而顯得彌足珍貴。除了實物展覽,郵政總局還復原了舊時的郵政營業窗口,柜臺以鐵欄桿為界,真人大小的蠟像郵政員工在柜臺后忙碌,讓人仿佛置身于清末民初的郵局之中。走出大樓外,看到廣場上還擺放的舊時的郵筒和郵差雕像,營造出一種懷舊的氛圍,吸引著游客們駐足拍照留念。
參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汕頭郵政總局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見證了汕頭、廣東乃至中國郵政通信的演繹和變遷。在這里,我仿佛觸摸到歷史的痕跡,感受到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潮汕風情;我仿佛聽到了歷史的回響,看到了漫漫歲月的痕跡和一位歲月老人遠去的身影。與此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了現在科技信息時代,一部手機連接世界,所帶來的便捷和神奇,感受到了這個時代給人們所帶來的幸福與美好。
“僑批”是百年前在海外打工經商的游子,以銀信合一的形式往家中郵寄的一種家書,它不僅是匯款的特殊憑證,更是海外華僑與家鄉聯系的紐帶。踏入僑批文物館,一股濃厚的歷史氣息便撲面而來。這里收藏著超過12萬封僑批,每一封僑批都承載著海外華僑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和牽掛。
在展柜前,我仔細端詳著那些泛黃的紙張和充滿力量的字跡。這些僑批內容豐富多樣,既有家長里短的溫馨,也有國家大事的關切。一封封僑批,就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述著海外華僑的艱辛與奮斗,以及他們對家鄉的無限眷戀。我被一封落款為“辛巳年(1881年)十一月”的僑批深深打動。信中,海外華僑詳細記錄了寄回家中的款項用途,并表達了對家人的掛念和不舍。這簡單的文字背后,透露出的是海外華僑對家庭的責任感和深沉的愛。除了個人情感的表達,僑批還記錄了海外華僑對國家大事的關切。比如,有僑批中提到了對日本重新武裝的堅決反對,以及對抗戰勝利的喜悅之情。這些文字讓我感受到了海外華僑強烈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汕頭僑批文物館不僅是一個展示文物的地方,更是一個讓我們了解歷史、感受人性、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這些僑批所蘊含的情感、責任和奉獻精神,是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的寶貴財富。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應該繼續傳承和發揚僑批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都說白天的小公園是一種景致,夜色中的小公園更令人神往。第二天晚飯后,隨著夕陽的最后一抹余暉消失在天際,我們又驅車來到了小公園。夜色如墨,一進入小公園,我就被那濃厚的歷史氛圍所吸引。小公園內條條街道燈火輝煌,仿佛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汕頭的夜幕之中。古老的騎樓建筑在燈光的映照下更顯韻味,每一棟都像是從歷史的長河中走來的老者,靜靜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我沿著石板路緩緩前行,腳下的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時間的軌跡上,感受著歲月的流轉和變遷。我們來到小公園的核心區“中山紀念亭”,這座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的亭子在夜色中顯得莊嚴肅穆。我站在亭前,默默緬懷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同時也感慨于汕頭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回身目視不遠處的皇后酒店和百貨大樓等歷史建筑,它們在夜色中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燈光柔和地灑在騎樓建筑上,為這片古老的街區披上了一層溫暖的外衣。我抬頭仰望星空,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對這座城市的熱愛。
這次汕頭商埠文化之旅,我不僅領略了潮汕文化的獨特魅力,還深深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情懷。我相信,這次旅行將成為我們一行記憶中一段珍貴的回憶,讓我在未來的日子里時常想起這座美麗的城市———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