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通訊員 楊一
炎炎夏日,他與伙伴們一起走進課堂,為小學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林業知識普及課,在孩子們心中厚植生態文明理念;暑假回家后,他積極投身生態保護志愿服務活動中,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志愿青春守護生態之綠。他叫董科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林區孩子,現就讀于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我的家鄉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美麗富饒、瑰麗雄奇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保存最好、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被譽為‘北疆的綠色長城’……”說起自己的家鄉,董科妍總是自豪滿滿。
為了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董科妍作為今年暑期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支教“聲浪逐水,語波傳韻”實踐隊的隊長,走進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長智鎮陳崗小學,開展以“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生態家園”為主題的林區知識普及活動。講臺上,他用一張張內蒙古大興安嶺的生態照片和視頻資料,向孩子們講述森林作為“地球之肺”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描述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73年來的奮斗歷程,將大量木材和林副產品源源不斷輸送到祖國各地,有力支援了國家建設,贏得了“東林西鐵”的美譽。他還結合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地形地貌,詳細講解了務林人腳踏實地守護茫茫林海的感人事跡。
孩子們認真聆聽董科妍講解,稚嫩的臉龐上寫滿了對林業知識的渴望,課后,大家紛紛表示,要保護好森林家園,有機會一定去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親眼看看滿眼是綠色的“童話世界”。
結束支教活動返回家鄉后,正值家鄉宣傳林下資源采集管理的緊要時期,董科妍的媽媽是阿龍山森工公司的一名員工,當得知公司要開展生態保護志愿服務活動,他毫不猶豫報名參加,同媽媽一起向當地百姓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他們前往檢查站、管護站、廣場、主要公路,并深入居民區等地,發放《致阿龍山地區職工群眾的一封信》,廣泛宣傳提前采集、掠青采集和破壞資源等行為對森林資源的嚴重危害,強調保護林下野生植物資源的緊迫性及規范采集的具體要求,力求讓野生植物資源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董科妍再次積極參與到地區主題宣傳活動。活動中,他與志愿者們一起在人流量密集的場所懸掛橫幅、發放宣傳手冊,向廣大群眾普及生態保護知識,介紹“全國生態日”設立的意義。“您看,這冊子上寫著生態日設立的意義,咱們身邊的一草一木都和這有關系呢。”他微笑著向一位接過手冊的爺爺解釋,不一會兒就發出去了100多份。遇到駐足傾聽的群眾,他便用家常話聊起生態保護的政策法規,說起本地的森林現狀和保護方法。講到生態破壞的后果時,他舉了幾個身邊的例子:“就像咱們常去的那條小河,前幾年垃圾多了,魚都少了,這兩年大家一起保護,水又清了不是?”一番話下來,不少人點頭同意,慢慢明白生態保護原來就藏在柴米油鹽的日常里,和自己的日子緊緊連在一起。
這個從林區走出去的青年,用聲音和行動傳遞信念,讓青春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實踐中,綻放出比林間晨霧更動人的光彩——而這份對家鄉的熱愛與宣傳生態保護建設重要性擔當,還將隨著她的腳步,走向更遠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