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見習記者米何妙子
因為病患,他的時間變得支離破碎;因為病患,他很少與家人共享獨處時光。他是李軼銘,牙克石市人民醫院業務副院長,腫瘤科主任、外科主任醫師,呼倫貝爾市醫學會第一屆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CSCO)會員,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專業委員會會員……在無影燈下,他用精湛的技術和仁心仁愛,拉長了一個又一個生命戰線。
走進李軼銘的辦公室,窗明幾凈,干凈整潔,一張張化驗報告單整齊的擺放在桌面上,辦公桌前的他神情內斂,眼神深邃而專注。微笑,是在他臉上時常能看到的表情,正是因為微笑,患者感受到了醫者的溫暖。
每天,李軼銘設定的鬧鐘在早晨六點半響起。半個小時穿衣吃飯,7:30,他準時出現在牙克石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病區,這比普通上班族“朝九晚五”的時間設定整整早了一個半小時。
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在臨床一線工作,堅持節假日查房。3月18日,星期六,李軼銘像往常一樣開始查房,穿上白大褂,他拿起患者醫囑,仔細詢問住院患者的情況。“今天感覺怎么樣?傷口還疼嗎?”每到一個病房,李軼銘都耐心地詢問著患者的病情,并仔細觀察患者的傷口。他告訴記者,對待患者必須拿出足夠的耐心,尤其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年患者,他們在描述病情的時候或許會從10多年前的病痛開始講起,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地聽他說完,然后再為他講解發病的原因,這樣在患者心里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關系,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治療病痛。
8點30分,李軼銘要為一名患者做甲狀腺癌根治手術,對于他來說,每次奔赴手術室的心情同奔赴戰場的心情是一樣的,患者體內的腫瘤侵蝕著患者的身體,而他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腫瘤從患者的體內“清除”。他說:“不管手術大小,我們都要像做大型手術一樣認真負責地對待。”有時,一臺手術下來已經過了下班時間,李軼銘說,帶著一身疲憊回到家中的他只想睡覺。而每一名醫生24小時不允許關機的“命令”,又讓他時時刻刻都處于戰備狀態。他說,最怕半夜手機鈴聲響起,但這卻是“經常有”的事。
李軼銘認為,作為一名醫生,不但要有高超的醫學技術,還要有強烈的敬業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他始終忘記不了那些痛苦的面孔,也始終銘記“治病救人”這個為醫之本。2005年,李軼銘從天津腫瘤醫院第38期臨床醫生進修回來做第一臺手術時,很多人都非常關注他,但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把患者體內的腫瘤處理掉。那一次,李軼銘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慕名來找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
有一位70多歲的患者很執著,每年都會在差不多的時間段帶上自己親手采摘的“綠色食品”準時出現在李軼銘辦公室門口。“我每年都會來看你,感謝你,告訴你,我還活著,活得很好。”這是患者見到李軼銘必說的一句話。李軼銘在2006年為這位患者做了轉移瘤手術,術后由于患者的經濟條件有限,李軼銘為她著想,搭配了最基礎的化療療程,隨著患者的經濟條件逐漸改善,又加入放療療程,至今這位患者健康地活著。“這位老大娘現在開著五七工的工資,生活越來越好,身體也好了,我每次見到她都不讓她帶東西,只要讓我知道她還活著,我就很開心了。”說到這里,李軼銘的雙眸更加明亮,會心地笑了。
2008年李軼銘受命組建腫瘤科并擔任科主任。9年間,腫瘤科在他的帶領下醫資隊伍逐漸壯大,病床數量也從起初的16張床增長到24張床 。這些變化無疑是他和腫瘤科室全體醫護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說起李軼銘對待工作的態度,牙克石市人民醫院新區籌建辦主任常衛東說:“李院長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而且對待工作很有熱情,跟他一塊干工作,工作勁頭足。”為了發揮科室內每個醫生的特長,李軼銘讓每一個人專攻一項學科,外派他們出去學習、進修,從而更好地為患者醫治病痛。“希望我們科室的醫護人員在一個相對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下,嚴謹認真地對待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因為我們是醫生,老百姓找我們看病,是對我們最大的信賴,我們能為他們治好病,減輕痛苦,是我最大的驕傲,苦點累點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能為老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
在李軼銘的字典里,沒有索取,只有奉獻;在他的日程表中,沒有節假日,沒有晝夜之分。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是他一生的堅守;以院為家、敬業奉獻是他的一貫作風。他像一頭不知疲倦的黃牛,埋頭深耕在茫茫林海;他更像一個勇猛的戰士,執著地沖向醫療科學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