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膽大心細,精明能干。這是葉紅偉與記者接觸后,留給記者的一個深刻印象。
這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似乎對生活有著他本人都未察覺的清晰規劃。
雖說是農民,但葉紅偉坦言,2005年以前,他從來沒有種過地,此前一直漂泊在外,靠謀一些加工木材、承包項目等活計為生。憑著聰明能干、吃苦耐勞的精神,漸漸地也積累下頗為豐厚的家底。
直到2005年,葉紅偉毅然決定回到科區豐田鎮西艾力村的老家,開始買地種地。用他自己的話講,“農民家的孩子離不開農村、離不開土地,我的根在這里。”
當年連他自己都沒想到,如今能把新型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經營到這么大的規模。剛回家種地那幾年,玉米的市場價格很好,且年年漲價,看準商機的他決定大面積種植玉米,期間賺了不少錢。2010年,葉紅偉看中了西艾力村一個名叫臥龍崗的地方,他拿出多年打工積累下的幾乎全部身家,投資建起了總面積達1300畝的臥龍崗種植、養殖基地,并按照他所了解的市場需求,在基地里種植了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和寒富蘋果。
萬事開頭難。原本將臥龍崗漫山遍野的沙坨子改造成適合種植的良田,已經耗費了他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哪成想2015年以后,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價格大幅下降,新栽的500畝寒富果樹因前期考察不當、本地土壤不適宜種植而盡數死亡,改種的沙果也因效益不好不得不放棄,葉紅偉幾乎賠得血本無歸。在吃了不少缺乏科學技術和理論知識的暗虧之后,葉紅偉得出了一個結論:新農村建設需要新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勢在必行。
“以前不懂科技,不懂市場,缺乏理論和經驗,只知道跟風,年輕時還愛做夢,因此吃了不少虧。意識到這點后,我開始積極爭取各種學習培訓的機會,爭取多長點見識。”在參加農業部、組織部的一次培訓課上,葉紅偉深受培訓老師的啟發,意識到了轉變經營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性。種什么?為什么人而種?明確了這兩個問題后,葉紅偉的務農之路才逐漸明晰起來。2014年,葉紅偉在去奈曼參觀學習時發現雞心果品種好、價格高,與專家研究后覺得可行,于是在第二年春種植了不到500畝;2016年,得知自己的同學在阿拉善從事沙蔥種植銷售生意,在與本地企業建立起合作關系后,引進了300畝;同年參加農業部、組織部舉辦的培訓中了解了蛋白桑的作用和價值,考慮到臥龍崗附近多為養殖大村,不愁銷路,于是又引進了300畝。幾年下來,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本地實情,一個全新的生態農業結構框架逐漸在他腦海中成型。
“在雞心果樹林里我散養了1000多只雞,這些雞一方面配合滅蟲燈,吃林子里的蟲,節省了農藥錢;一方面還可以啄地松土,便于節水灌溉;另外雞糞還可還田作肥料。這樣一來,我的雞心果就能保證絕對的綠色環保無公害。種植的300畝蛋白桑,頂端的桑葉可作茶食用,莖葉可打碎作飼料。蛋白桑的蛋白質含量極高,用來作飼料喂養牲畜、魚類非常好。我自己養了300多只羊,還有個魚塘,后續還想養一些牛,附近的村子又都是養殖大村,因此蛋白桑不愁銷路。牛羊的糞便同樣能還田,給蛋白桑、水稻、沙蔥、花生、豆子等作肥。水稻田引的是魚塘里的水,沙蔥、果園全部用的是節水的滴灌、噴灌技術。據我了解,在我們村,乃至整個科區,幾乎沒有人能把這種生態農業模式做到我這種規模。”
為進一步提升生態農業效益,葉紅偉還積極配合市林業局為雞心果申請了“通遼塞外紅”地標,為自己的產品注冊了“思至品”商標,為打入國內、國際品牌市場奠定基礎。積極修建農產品深加工工廠,提高農產品價值。葉紅偉深知,現在的生態農業效益還不是很明顯,需要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做成產業。于是,他在市、區兩級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創立了通遼市果樹種植業協會,接手了科區農機協會,并成為了種植、養殖、農機等四個合作社和一個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利用這些平臺,他主動攬下了為社員、會員和村民采購優質樹苗、種籽,開通對外銷路,購進先進農機具,分享、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知識等重任,讓本村和4個鄰村近2000人從中受益。他的臥龍崗種植、養殖基地更是解決了本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平均一年為本村村民帶來170萬元的勞動收入。
由于臥龍崗種植、養殖基地毗鄰莫力廟水庫景區,將來,葉紅偉還計劃著借助我市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東風,利用基地空閑土地,興建具有70年通遼老味道的民宿,將基地打造成“吃拿住行”為一體的旅游觀光景區。
新農村建設需要有見識、膽識和知識的新型農民。從某種程度上講,葉紅偉也是一名“新鄉賢”。新農村的發展需要像葉紅偉一樣的領路人和帶頭人,以個人的成功實踐,為他人樹立榜樣,為新農村建設帶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