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趙佳佳
“今年過年我就92歲了,走路離不開輔助器了,吃飯有服務員給端到跟前,吃完了她來把盤子收走,有兒有女的生活也不過如此。”床榻上,周青義老人雖行動不便,但精神矍鑠。
周青義是山東人,上世紀50年代他先是投靠哈爾濱的親戚,后因合同工招聘獨自一人來到牙克石市,修鐵路、打石頭、挑大糞、采伐、拉套子、賣破爛……什么臟活累活苦活都干過,在牙克石市一呆就是50多年。1959年,周青義和老伴結婚,他們一直沒能有自己的孩子,老伴病逝,周青義成為了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的“三無”人員。
采訪中,周青義老人常說,你們這代人是活在“天堂”里,不像我們這代人吃穿用都要用“票”,不過我也趕上了好時代,要不是有共產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自己早就有今天沒明天了。
周青義老人口中所說的“好時代”,是國家老有所養的政策讓生活有了保障。2000年,社區了解到周青義老人的情況后,為他辦理的五保戶救濟手續,每一個季度有1500元左右的生活費,加上民政部門的補貼,老人繳納在托老院的費用后,還有剩余。
如今,周青義老人每天在電視上看京劇、評戲、二人轉,閑暇時在屋里走動走動,偶爾抽兩三支煙,生活悠閑自在。老人偷偷的告訴記者,自己心臟不好,大夫不讓抽煙,可過年了還是打算再買幾盒煙,買一身單褂子和愛吃的咸菜,迎接自己在夕照明托老院過的第8個春節。
臨行前,周青義面對鏡頭為國家發展和如今的幸福生活豎起了大拇指,說道:“人無論何時要懂得知足和感恩,我恐怕是看不到國家全面實現小康了,但我堅信那樣更加美好的時代很快就會到來的,國家昌盛,身體康健,生活喜樂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老人燦爛的笑使臉上的皺紋愈顯深刻,眼眸中滿是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