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訊(通訊員 王晶)牙克石市全力打贏“藍天、碧水、凈土”環境保護攻堅戰,積極推進“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重點工作任務,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作風、更硬的措施,奮筆疾書建設優質生態、重視環境保護的美麗畫卷。
牙市積極推進建城區燃煤小鍋爐淘汰工程,提高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機械化清掃率,全面推進露天燒烤整治等重點工作,打好藍天保衛戰出真招。
牙市建城區燃煤小鍋爐淘汰工程預計總投資1138萬元。通過采取集中供熱并網、移動供氣補給、改用清潔能源以及依法關閉等方式,從2018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完成市建成區內45臺燃煤小鍋爐淘汰任務,促進大氣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全面做好市區6個街道辦事處58萬平方米、1.4萬戶居民區的一級保潔、生活垃圾清運工作,做到統收統運、日產日清,并全面提高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機械化清掃率。
采取“徹底取締”和“規范經營”結合的方式對露天燒烤進行長效治理。目前已取締流動露天燒烤攤點390余起;依法取締了門都大橋燒烤夜市及市區兩個比較集中的露天燒烤場地,共取締露天燒烤固定攤點110余處;在市郊沿河區域設立警示牌,共勸阻疏導到沿河區域燒烤的群眾220余人次;燒烤經營商鋪進行規范化管理,查處整治出店經營、店外燒炭行為280余起。
立足實際,多措并舉,牙市創新總結提煉“二看三問四查一報”河長制巡河履職四步法,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確保全市水凈河清。
牙市開展清河行動和“清四亂”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效果。到去年11月,全市已出動人員53000人/次、機械2300臺/次,清理河道、溝渠260km,清理垃圾6萬余m3。各地在堤防一側增設100余個機械裝卸垃圾箱,一些鎮辦還設置了大量的警示標志。市、鎮兩級河長履職盡責,對我市境內四大流域各河流河段累計巡河1780余次;通過“四步履職巡河法”和“三張清單三個清”制度的落實,全市共排查出45個涉河流河道的突出問題,目前有32個問題已整改銷號。編制完成全市河流“一河一策”實施方案,有效保護和治理了水生態環境,河長制工作取得實效。
海拉爾河市區莫拐段需恢復治理采砂區域6處,已完成5處區域恢復。市區八號段興安新城棚改新區配建取料廠,正在有序進行清理存砂和恢復治理工作。水源地整改工作不斷加強,16處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整改工作已全面完成。進一步加強地下水管理和保護工作,編制了《水位、水量雙控方案》和《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方案》,規模以上用水按要求編制水資源論證報告,控制用水總量在1.29億立方米以下。認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制度。嚴格取水許可審批與延續管理,規范取水申請、審批程序,全年辦理取水許可證新發45本,延續26本、變更3本。
土壤是筑牢健康人居環境的首要基礎,其質量狀況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生態安全和民生福祉。牙市全面啟動濕地修復、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工作,土壤環境質量顯著提高。
2018年上級下達牙市造林任務15.95萬畝,實際完成27.278萬畝,完成任務的171%。完成牙、免兩林場新增46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落界及申報工作。加大濕地修復力度,對莫拐濕地進行植樹造林,共完成植被恢復1500畝。
牙市把保護與治理地質環境列為開采企業的法定義務,落實責任主體,明確管理權限,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通過強制企業存儲保證金等措施,明確礦山企業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責任。
牙市已有15家在期礦山(含已停產礦山),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首期和分期治理工作,投入資金455萬余元,治理面積479.975公頃。實施呼倫貝爾市級“先建后補、以獎代投”,牙市國道G301線暖泉屯村北側廢棄采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及綏滿高速(G10)國道兩側廢棄采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共計投入資金364萬余元,治理面積25.52公頃。將濱州鐵路、301國道博克圖-牙克石段,302省道博克圖-溝口段兩側各1000米直觀可視范圍列為重點治理區域。開展了廢棄采石場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通過削坡、回填、覆土、平整、植樹,對自然生態景觀進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