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張麗
“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生活條件,才是最大的民生。”、“夏天,看著滿眼的綠色、聽著潺潺的流水聲、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沿著東大壩溜一圈,那是每天的必須課,這回好了不用繞道走了。”近日,綽河源鎮東大壩8處沿河違規廁所全部拆除,一時間成了百姓熱議的話題,人們紛紛為政府點贊。
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牙克石市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立足本地實際、著眼全局統籌發展,去年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為牙市“三都”建設美好藍圖添加強勁有力的一筆。
生產美、產業強,越發有干頭
時下,正是農閑時節。但在牙市暖泉村的森峰薯業,卻是另一番景象:人們忙忙碌碌、跑前跑后,緊張有序地對窖儲種薯進行篩選、包裝、裝車、發貨。
森峰薯業總經理李義森介紹說,“種薯企業沒有農閑,當地勞動力充足,一個熟練男工干一天最高可拿到130元工資,女工也可以到80元,一個冬天賺幾萬塊沒有問題。”成效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牙市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最直接得實惠的是幾萬農民。
今后,牙市將繼續立足縣域資源優勢,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群策群力,積極培育和引導農民群眾發展富民增收產業,加快培育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利用優越條件,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進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以全國最大的標準化馬鈴薯基地、最具影響力的良種繁育基地、最活躍的馬鈴薯交易市場、最具規模的馬鈴薯倉儲中心、最暢的馬鈴薯物流通道、全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馬鈴薯產業發展核心圈為目標,力爭到2022年,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5萬畝,產量達到40萬噸,產值達到13億元,優質脫毒種薯普及率達到85%以上,良種應用率達到100%,把牙克石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薯都”。
生態美、環境優,越發有看頭
雅魯河的源頭從這里起步,帶著博克圖的風情順流而下,流經嫩江,匯入松花江。博克圖依大興安嶺群峰而建,故而風光秀麗,人杰地靈。列車在興安嶺鐵路上穿越崇山峻嶺,在盤旋上升的螺旋展線上緩緩而行,周圍的山林景象一攬無余,盡收眼底。
牙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綠色發展”指示精神,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走上了一條“生態好、群眾富、可持續”的鄉村振興之路。
眼下,一幅頗具林都風情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在牙克石大地徐徐展開:中東鐵路遺址公園、百年機車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百年段長室、護路軍司令部、駐軍文化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博克圖鎮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火山大峽谷景區、興安云頂度假景區、森林溫泉小鎮景區、古扎線天然石峰景區、玉溪公園景區、金色河灣景區和興安天路形成“六景一路”的生態核心旅游區,塔爾氣鎮建設林區版獨具特色魅力的桃花源;以大小28座奇特的石峰組成的巴林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山上巖石形態千姿百態,令人驚奇。移步換景、風光各異,“景在山中、人在綠中、美在心中”,行走在這里的人們,無不流連忘返......
今后,牙市將大力實施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聚焦農牧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強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推進農村換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力爭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和較大的自然村垃圾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4%(含全部建制鎮),行政村綠色村莊創建工作完成70%以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
生活美、家園好,越發有奔頭
“我老家在江蘇,今年夏天來牙市旅游,發現這邊天藍水美,生態宜居。考慮再三,最終決定在伊圖里河鎮買了套房子,這里居住環境優美,房價也不高,在這兒旅居養老是很不錯的選擇!”江蘇無錫的劉洪,在伊圖里河鎮買了一套五十多平米的房子,他這樣評價牙市邊陲小鎮伊圖里河。
像劉先生這樣,在伊圖里河買房的大有人在。據統計,2017年至今,有天津、廣東、江蘇、沈陽、哈爾濱等多地外地人到伊圖里河鎮購房200余套,僅去年6月份就售房37套。到目前,不動產交易已過戶164戶。
除了物質富,更要精神強、鄉風好。免渡河鎮的平安廣場、新橋小廣場、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動場所,人們茶余飯后溜達到這里,聊聊天、看看景、跳跳舞,既鍛煉了身體也愉悅了心情。
牙市在推進農村換發鄉風文明新氣象上下足了功夫,加強農牧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積極創評文明鎮、文明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評選活動,持續引導廣大農民爭當“星級文明戶”“身邊好人”和“道德模范”,不斷營造出“文明鄉村、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今后,牙市將繼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文化興盛、鄉村善治、共同富裕為主攻方向,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有、和諧美麗的統一,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繼續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使村民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