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見習記者 張淳源
在內蒙古林業總醫院超聲科,醫生們用探頭配合嫻熟的操作手法,外加一雙“鷹眼”,在黑白的屏幕上開始“地毯式”搜查,直至鎖定目標。
超聲診斷科創建于1989年,30年來,一步一步發展壯大,技術日臻成熟、設備日趨先進、診斷日加精準,為患者帶來了福音。
5月6日,記者走近該院超聲診斷科團隊,了解他們鮮為人知的一面。
團隊,技術精湛源于創新
“在呼倫貝爾市及大興安嶺地區,我們運用國內先進技術,首家開展超聲介入治療和診斷。”采訪中,超聲診斷科主任陳新光說,科室擔負著醫院的超聲診斷與治療、教學和科研等工作任務,是國家級超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也是中國甲狀腺與乳腺超聲AI聯盟成員單位。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應用,該科室開展了全身各部位彩超檢查、經陰道超聲檢查及頭顱、頸部等外周血管檢查、超聲造影及三維彩超檢查。腹部疾病超聲診斷、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超聲診斷、婦產科疾病超聲診斷、心臟疾病超聲診斷、血管及淺表器官疾病超聲診斷、三維超聲等技術醫療成果顯著。
超聲科的醫生們喜歡把超聲探頭比作一把刀,他們認為自己有多重身份:技術員、醫生、偵探。
陳新光向記者介紹說,在外行人看來,超聲檢查是最簡單的,只要拿著探頭掃一掃,結果就出來了,并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其實這種認知是不對的,超聲的每一幅圖像,都是靠超聲醫生親自探查并采集的,每一個患者,至少都有10張以上的圖像存儲,對于比較復雜的病例,有幾十甚至上百張,都需要超聲醫生在邊探查的時候,邊思考,邊分析,這是一個真正手腦并用的工作。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超聲診斷科在日常工作中,發現了眾多不易發現的小腫瘤,靠的就是醫生們精湛的技術。曾經有一位患者有間斷性尿血現象,在一家醫院住過院,沒有發現問題,之后來到林業總醫院,超聲診斷科醫生在檢查中發現患者的腎盂輸尿管連接處長了一個最大直徑只有1公分的腫瘤。大家感嘆這樣的位置和大小的腫瘤能在超聲檢查中發現實屬不易。
團隊,業務精細源于勤勉
超聲診斷科現有醫護人員26名,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7名、醫師3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1名、護士6名、護理人員4名。科室醫生曾先后在北京協和、北京宣武、北京三零一、北京婦產等醫院進修學習。
陳新光,超聲診斷科主任,是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常務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他從事超聲診斷工作二十余年,在胎兒、婦科、淺表器官、腹部、心臟、血管等部位的超聲診斷方面具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胎兒產前診斷、婦科、淺表器官等部位疾病的超聲診斷,在超聲介入方面具有獨到之處。曾下鄉幫扶新巴爾虎左旗人民醫院,完成了對新巴爾虎左旗人民醫院物理診斷科超聲人員的系統培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超聲診斷科的醫生們常常盯著超聲屏幕,長期坐在昏暗的房間不透氣不見陽光不走動,很多醫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頸肩綜合征、腰肌勞損等病癥。
從早上7點多開始,超聲診斷科大廳就已擠滿了排隊的病人,只聽到無數次的叫號、檢查。該科目前常規開展14臺設備,平均來說,每位醫生一天接診20-30位患者,每位患者至少檢查1-5個部位,每個部位需要5-10分鐘,也就是一天近10個小時才能完成,做完這些工作早已過了下班時間。如此下來,超聲科不論是主任還是普通醫生,一旦開始工作,連喝水或去衛生間的時間都要靠擠出來。這樣大強度的工作量,讓科室醫生們一直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
在超聲診斷科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當天的患者盡量當天看,當天看門診的病人,不管來多少,都要檢查完再下班。臨近中午十二點,這個科室的醫生們全然沒有要下班的意思。“每天來醫院做超聲的人很多,一些患者從林區各地大老遠的跑過來,檢查完了還要馬上坐火車趕回去,為了減少外地患者看病的花銷,病情得到及時治療,我們會先為外地的患者做檢查,當日的患者當日加班也要完成。”超聲科主任陳新光告訴記者:“每一位患者、每一個部位的檢查時間是不確定的,遇到復雜的、疑難的病例,檢查時間多達半小時甚至更長。患者的病情是拖不起的,多年來,超聲科醫生們就是在這樣的忙碌中度過的。”
“為了減少患者的等待時間,我們中途很少離場。所以大家基本不敢喝水,就怕上廁所。”超聲診斷科醫生甄維鵬剛剛做完一個疑難患者的檢查,談到每天工作忙碌的時候,并沒有特別的情緒。
臨近下班,醫療輔助員提醒超生診斷科醫生蘇善勇:“你一會還要和陳主任一起做一例乳腺結節穿刺微創手術呢。”“不同于別的科室,我們既能通過影像診斷,又能當臨床醫生開展介入治療。”蘇善勇說,他在超聲科15年了,說起這份工作,他的臉上寫滿了自豪。蘇善勇換上手術衣,戴上口罩走進了介入治療室。不到15分鐘,一次乳腺結節穿刺微創手術完成了。“記得要觀察兩個小時,有不舒服的地方及時提醒醫護人員。”做完手術,蘇善勇叮囑著患者家屬。
團隊,“三心”凝魂聚力
采訪中,當談到如何使患者到超聲科看病看的放心、滿意時,陳新光提到這三個詞:細心、耐心和責任心。他說,為患者看病時,要細心;診斷時,對患者要耐心;對待患者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樣,主動去關懷他們。
“我們每個醫生背后都有粉絲。”陳新光話語中洋溢著自豪。正是超聲診斷科醫生的細心、耐心和責任心,才使得他們與很多原先接診過的患者都成了關系密切的朋友。通過朋友口口相傳,更多人慕名而來,讓超聲診斷科的醫生們成了明星。
沒有什么能比得上這一張張笑臉,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讓超聲科醫生們更為自豪的了,這也讓他們肩上的擔子更重。患者中,一位已經80歲高齡的趙爺爺,被診斷為膽結石伴化膿性膽囊炎,高燒不退。趙爺爺來到醫院超聲診斷科,在陳新光超聲引導下,成功為他做了超聲介入手術,手術效果非常好。家屬感激不盡,緊緊握住陳新光的手,連聲道謝。陳新光告訴這位患者家屬,治病救人是他的工作職責,只要患者好了,就是對他的獎勵和激勵。
“我們科室很少發生醫患矛盾”。陳新光說,來超聲診斷科就診的患者心理負擔重,甚至處于崩潰邊緣,面對這樣的情況,更需要注重溝通技巧,不讓患者承受額外的刺激和壓力。科室定下規矩:面對患者必須使用文明用語,以禮相待,絕不能對患者說冷硬的“不知道”,自己回答不了的問題必須告知患者去哪里詢問。
30年風風雨雨,功到秋華實。
而今,內蒙古林業總醫院超聲診斷科的醫護人員,正以對生命的尊重解讀生命的重生,續寫白衣天使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