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光
一個普普通通的牙克石家庭,竟然匯聚了蒙古族、漢族、鄂溫克族、錫伯族四個民族的家庭成員。在這個多民族家庭中,雖然各自的語言不同,民族服飾不同,生活習慣不同,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美好生活的愿景是相同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個——牙克石多民族普通家庭的幸福生活。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這首耳熟能詳?shù)母枨蛭覀冋宫F(xiàn)了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團結。而在牙克石市,一個由蒙、漢、鄂溫克、錫伯族四個民族組成的17口之家更向我們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個多民族家庭的幸福生活。
作為這個多民族家庭大家長的任勤、占杰是兩位蒙古族老人,他們是伴隨共和國成長的一代人。據(jù)任勤老人的二女兒文靜介紹,任勤老人在扎賚特旗農村渡過了貧困的童年,后來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聰慧的頭腦考上了內蒙古師范大學中文系,結識了小他三歲的蒙古族姑娘占杰,并成為了終生伴侶。
1965年,任勤大學畢業(yè)后留在內蒙古大學做共青團工作,而占杰則被分配到錫林郭勒盟的一所中學任教,上個世紀60年代家喻戶曉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姐姐龍梅就是占杰老人的學生。
上世紀80年代,任勤、占杰因為工作需要調入牙克石,并在這塊土地上揮灑了辛勤的汗水,奉獻了最美好的年華。
兩位老人育有四女一子,家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導下從小就會說純正的蒙古語和流利的漢語。“母親常對我們說,一個民族的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根源,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本民族的語言。而漢語作為與周圍人交流的語言是必須要學會、學好的。”老人的二女兒文靜對記者說。
時光荏苒,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個家庭中除了蒙語之外陸續(xù)又開始多了幾種其他民族的語言——孩子們婚嫁了,幾個不同民族的姑爺和兒媳走進了這個大家庭。
四個姑爺分別是來自蒙古族、漢族、鄂溫克族的小伙子,而兒媳則是位錫伯族的姑娘。
“每當逢年過節(jié),家里可熱鬧了!餐桌上會擺滿不同民族的特色菜肴,宴席間會聽到蒙語、鄂倫春語、漢語等幾種語言在交談,下一代的孩子們則圍在一起聽大人們講各民族的民俗和趣事……那真是其樂融融啊!”二姑爺開心地說。
在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及親屬之間都非常尊重彼此民族的風俗和生活習慣。三姑爺呼德爾是鄂溫克族,他不僅會說本民族的語言,在這個大家庭的影響下,更精通了蒙語和漢語。每逢鄂溫克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瑟賓節(jié),呼德爾總會邀請全家人來草原觀看鄂溫克族的民俗表演,并請大家開懷暢飲。在這個以蒙古族為主的家庭里,兩位漢族姑爺?shù)顾坪醭闪?ldquo;少數(shù)民族”,岳父岳母兩位老人對這兩個姑爺也格外照顧,總怕他們在飲食上不習慣。但日子久了,兩位姑爺也被“同化”了,已經(jīng)和蒙古族人一樣喜歡吃牛羊肉,習慣于喝奶茶。
時間的巨輪飛馳向前,如今,任勤、占杰兩位老人雖然已經(jīng)離世,可兒女們及下一代卻依舊相親相愛、互相扶持,在各行各業(yè)各條戰(zhàn)線上努力工作、學習著……一個多民族家庭的幸福生活折射出的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維護民族團結、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上取得的偉大成就,更昭示著只有民族團結才有國家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