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心中有大愛 筆下蘊真情

2019-11-22
2803
     何康紅
       心中有愛難言表一封家書述衷腸
     “麗麗你好!姥姥太想你了,轉眼之間又分別兩年之久,我時刻在想什么時候再像以前一樣,我們還能生活在一起。你是一個聰明懂事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
       ——摘自2002 年周玉芬寫給9歲外孫女的信
       今年74歲的周玉芬上世紀六十年代來到林區。曾經在勞動強度非常大的林業家屬隊——樹皮隊工作了20來年,也曾走街串巷兜售小商品補貼家用。出生在舊社會的她,解放后幸運地上學并在家人的支持下讀到高中,具有了一般同齡人沒有的文化功底。打年輕時起,她就有通過書信與家人聯系的習慣,用書信這種最傳統、最質樸的方式表達情誼。
       2009年,年過花甲的周玉芬患上了帕金森病,只能“宅”在家里,連與人溝通都成了困難的事。病魔可以困住人的身體,卻困不住人的思想。內心豐盈的她,不甘心病痛的擺布,僵硬的手指拿起拐杖都費勁,但她卻拿起筆,給親人、朋友寫信,通過筆端抒發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兒女的深情,對國家發展變化的頌揚,以一種特殊的溝通形式開始了她的晚年生活。
       在周玉芬心中,書信是最能清晰、真誠表達內心情感的載體。每每兒孫輩有一點點進步,每每到了生活事業的轉折點,或者到了孩子們的生日,她都及時寫信為大家鼓勁、加油、送祝福。2016年,行動不便的周玉芬又摔傷了腰,連坐起來都成了奢望,但兩個女兒和一個外孫女的生日即將來臨,周玉芬拖著病痛之軀,側躺著身子給他們寫信。每寫出一個字,她都像提起一件重物,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每寫出一封信,都是對她身體極限的一次挑戰,可這些都不能阻擋她思緒飛翔的翅膀。她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溢滿了愛的三封信寫完,如期傳遞給孩子們。
        遠在天邊鴻雁傳情,身在咫尺也要用文字來表露心情。大女兒與他們老夫妻同居一地,照顧父母成了她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因為你的辛勤付出,才讓我病情總有好轉,更是讓弟弟、妹妹在外地安心工作、生活,你從來不攀比,為弟弟妹妹們樹立了榜樣……”周玉芬對大女兒的孝順感懷在心,也把真情付諸筆端,用一封封長信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感謝。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在周玉芬老人患病前后,有許多鄰居、朋友通過各種方式問候她、幫助她的家庭。病魔面前的她沒有能力回報這些有心人,但感恩之情積淀于心。“1999年,你給我們拉回來一汽車柈子,我們燒了好幾年。2013年,你聽說我的腿疼腰疼,將自己從大連買來準備自己用的藥給我送來,你這種急人之需的品格,叫我永生難忘……”“我力量不足,身體不能自由自主了,但是你們從沒有嫌棄我,時常來看我,讓我心里很溫暖……”周玉芬的書信語言樸實,但情真意切,感恩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感動。
家書潛藏文化魂 古稀提筆著文章
      “親愛的老伴兒你好!咱倆整天生活在一起,為什么還要寫上一封信呢?因為我口齒不清,即使能說出來也有些蒼白,不足以表達我這份真誠、厚重的感激之情。這些年我身體不好,需要人伺候,是你不離不棄、無微不至的陪伴和照顧;這些年我看病沒少花錢,是你傾其所能、盡其所有為我尋醫問藥……”
       ——摘自2017年周玉芬給老伴李恒元的書信
       從2009年罹患帕金森癥,愛人李恒元服侍在周玉芬左右,端水送藥、相依相扶、不離不棄。2017年2月,在他們相濡以沫五十年,即將金婚之際,周玉芬給丈夫寫了一封長信《半世風雨路,白頭偕老情》,歷數了老伴的種種優點,回顧了他們從結合到暮年風風雨雨的一生,表達了對老伴的感激之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字里行間情真意切,不僅讓老伴眼角濕潤,也讓大女兒潸然淚下。她把信轉給遠在四川省委任職的妹妹,妹妹投了稿,稿件先后被四川省《晚霞》雜志和《晚霞報》發表。
       看到自己歪歪扭扭寫在紙片上的文字變成了鉛字,刊登在省級刊物上,周玉芬非常高興,她從簡單的撰寫書信又轉移到文學寫作上來,嘗試散文、詩歌的文學創作。
       周玉芬生在舊社會,在艱難的生活中飽嘗了人間疾苦,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她投身林業生產建設、發展多種經營、投資兒女教育,靠勤勞和智慧使家庭生活越來越富裕。她的內心充滿了對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對親朋好友的無限深情。
      1958年,周玉芬考上了河北省衡水縣中學,當時正趕上縣文工團招收學員,周玉芬在幾百人中脫穎而出。因為演出需要,學校要求每名學員準備一對扇子,這可難住了家人,當時,父親一天到晚只能掙到8分錢,一家老小十幾口人吃飯都成問題,哪有余錢買扇子呢。為了這,周玉芬離開了她向往的文工團,與舞蹈擦肩而過,留下深深遺憾。她看到如今的廣場上拿著扇子舞動的大媽有感而發,把通過一把扇子折射出的新舊社會生活對比寫到文章里,《舞扇的故事》也在《晚霞》刊物上發表。
      “向黨我要歡樂頌揚,多少年前的向往,都讓我們今天趕上……”曾在林區工作生活了幾十年的周玉芬,老年享受國家政策,辦理了“五七工”,領取了退休金,高興之余,她賦詩一首。
      2010年,棚戶區改造,周玉芬與很多老街坊一道分到了樓房,興奮之余,她寫下了《新樓建成抓號感恩歌》。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環境建設越來越美,她寫下了《贊家鄉——綽爾》。隨后,《旅途偶遇》《善意的謊言》《老伴》……又有7篇文學作品在正規報刊陸續發表。一封信,一段心路歷程,一篇文章,一段真情詠懷。讀書、寫作,寫作、讀書,幾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言傳身教感染全家執筆成家“書”
    “親愛的爸爸媽媽,好久沒有給你們認真地寫信了,剛過完21歲生日的我,整理思緒,跟你們講講我的心里話。老爸,以前你天天讓我學習,可我天天想著玩,還和你頂嘴,你說的話,可能我今天才明白……”
    ——摘自周玉芬孫子寫給父母的信
      在中國文化中,家書還兼具著家教的功能。周玉芬的家書更是潤物無聲。每每接到周玉芬的來信,兒孫輩都認真、及時、用心地給她回信。耳濡目染的兒孫輩也養成了給長輩、姐弟甚至給自己寫信的習慣。用“書信”這種極富儀式感的表達方式抒發自己對親人的感謝、關愛和勉勵。就連嫁到周玉芬二女兒家的新媳婦也被這個家庭濃濃的文化氛圍所感染,提筆給丈夫、婆婆寫家書。整個大家庭及周玉芬的兄弟姐妹上上下下二三十口人都動筆,寫家書、讀家書在這個大家庭蔚然成風。
      提筆醞釀出來的情緒,是文字間勇敢表達的親情和愛意。家書記錄了家庭成員的成長、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傳播著詩書禮儀、向上向善、知恩圖報的正能量,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家庭的文明家風,深深感染著每一個家庭成員。
      周玉芬寫出的字歪歪扭扭,潦草難辨。這些年,她隨手寫在紙上甚至是各類小紙殼上的書信,都由她的大女兒李桂芹仔細辨認、整理出來發給對方。在整理這些信件的過程中,她被母親堅強、善良、樂觀、感恩的心態所感染,萌生了集結“出版”的想法。2016年9月,她把自己保留的母親的一部分信件收集、整理,加上平日里家人之間的鴻雁傳情,一并編輯整理,印制了家庭第一本《家書》,作為給母親71歲生日的賀禮。
      掂量著厚厚的家書,周玉芬喜歡得不得了。她把《家書》放在手頭案前,每天都要翻翻看看,鼓舞了她堅持寫家書、文章的樂趣,幾年來,又有許多信件和文章在她扭曲的手中誕生。更重要的是她的心情也變得更加愉悅,精神狀態比以往更好,堅持握筆的右手也比左手靈活。看到母親高興,李桂芹暗下決心堅持整理編輯印制家書。她不斷整理家人的信件、文學作品,同時也向家人征稿,每年印制一冊。如今,已有厚厚的四大本。這些家書有倡導夫妻和睦的、有孝老愛親、有科學教子的,有勸勉善待他人、回報社會的。有的講述了父母親朋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分享了人間的美好和感悟,篇篇都充滿了人間真情和樂觀奮進的正能量。為了讓《家書》圖文并茂,沒有學過繪畫的李桂芹嘗試繪畫藝術,在每封家書結尾的空白處繪制上圖畫,為《家書》增添了色彩。
      “這些書信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我的心靈獲得了平靜,也獲得了堅強。”三女兒李桂君說。《家書》不僅成為這個家庭成員之間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更成為每個家庭成員汲取精神力量的動力之源。
      家書寫人間正道團圓展文明風采
      周玉芬老人已是四世同堂。一家老少四代人中有博士1人、碩士2人,大學學歷6人,還有大學在讀生1人。他們有的在政府機關任職,有的是中學高級教師,有的是行業精英。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珍視家庭的溫暖和諧。
      四本《家書》成為感情紐帶,把親朋的情感經歷完好保存、沉淀、發酵。2019年春節,是周玉芬老人及家人最高興、最難忘的日子。回家團圓的兒孫聚集在老人家中,這個以文相系、以孝為魂的家庭在周玉芬溫暖如春的樓房里舉行了家庭茶話會、聯歡晚會。
      茶話會上,大家暢所欲言,紛紛向家人介紹、匯報自己一年來的收獲,展望與規劃未來生活,對孩子寄予厚望,對老人提出健康生活建議、對兄弟姐妹給予鼓勵,幸福、和諧、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以“禮贊親情、慶祝團圓”為主題的家庭聯歡會更是精彩紛呈。兒子現場修改歌詞,演繹《常回家看看》;儒雅博學的小姑爺帶來富有地域特色的歌曲《成都》,外孫女朗誦了普希金的《最好的朋友》。周玉芬老人也受到感染,唱起《打靶歸來》《東方紅》。遠在河北生活的二女兒一家通過手機視頻表演節目,共同享受這場溫馨和美的視聽“盛宴”。
      “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周玉芬家的一本本《家書》,用滾燙的文字記錄了和諧家庭的歡樂樂章,連接著家族的共同情感,在艱難困苦中擔當道義熱望,書寫家國情懷,春風化雨般引導著每個家庭成員做一個自立自強、向上向善、盡忠盡孝的人。“我愿母親長久地寫下去,我愿永遠的編輯下去,把我們的家庭文化世代相傳!”周玉芬的大女兒李桂芹說。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