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米何妙子
連日來,有關鼠疫的新聞引人關注。
鼠疫究竟是一種什么病?它通過哪些途徑傳染?普通人被傳染的幾率高嗎?出現疫情后該如何預防?11月25日,記者來到了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尋求專家的解答。
剛走進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的大門,只見幾名醫護人員手持電子體溫計,正在為進院人員進行測溫,發熱病人由導診醫護人員按指定路線引導至發熱門診診療。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感染監控部主任李澤文告訴記者,自錫林郭勒盟出現人間鼠疫疫情后,根據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衛健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內蒙古林業總醫院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第一時間全面啟動鼠疫防控工作。多次召開院長辦公(擴大)會議、專題會議等,專項研究鼠疫防控工作,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成立了內蒙古林業總醫院鼠疫防控組織機構,包括領導小組、專家組、院前急救組、感染監控組、應急救治組、信息管理報告組、后勤保障組等;制定了《內蒙古林業總醫院鼠疫防控應急預案》,確定院長為第一責任人,統一領導和指揮鼠疫疫情防控工作,同時落實各相關部門職責、任務以及藥品、設備設施、防護用品等各項應急保障措施;組織開展了全員培訓和技能演練,提升應急處置能力;落實門急診預檢分診制度和首診負責制,制定診療流程,實行關口前移,凡進院人員一律進行測溫,發熱病人由導診醫護人員按指定路線引導至發熱門診診療;改造后的“三區兩緩沖”的感染性疾病科病房正式啟用,實施就地隔離治療。充分發揮網絡化優勢,在門診大廳,利用大屏幕和展板、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全天候向公眾普及鼠疫疫情防控科普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關部門進行預防控制的時候,市民自身要保持鎮定,不信謠不傳謠,正確認識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感染引起的傳染病。鼠疫為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感染鼠疫桿菌的鼠類(包括旱獺)、野兔、狐貍、狼、狗、貓、黃羊等動物是鼠疫的主要動物傳染源,也稱疫源動物。鼠疫還可通過肺鼠疫患者傳染給人。
那么,鼠疫有哪幾種類型?它的傳染源是什么呢?李澤文說:“根據感染途徑的不同,鼠疫有兩種主要類型:腺型和肺型。如及早診斷,這兩種類型的鼠疫均可治愈。腺型是全球最常見的鼠疫類型,由被感染跳蚤叮咬引發。鼠疫桿菌(鼠疫耶爾森菌)從叮咬處進入機體,通過淋巴系統侵入局部淋巴結,并在淋巴結里進行繁殖,引起淋巴結發炎、腫脹和疼痛,稱為“炎性淋巴腺腫”。在感染后期,淋巴結炎可能會出現化膿性病變,發展為開放性潰瘍。腺鼠疫的人際傳播較為罕見。腺鼠疫可進而發展到肺部,該類型被稱為肺鼠疫,是更為嚴重的鼠疫類型。肺型或肺鼠疫是發展最為迅猛的鼠疫類型,潛伏期可短至24小時。任何肺鼠疫感染者均可通過飛沫把感染傳播給他人。肺鼠疫如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則是致命的,但如及時發現和治療(癥狀發作24小時內),治愈率很高。”
“鼠疫傳染源為感染動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動物常見有嚙齒類動物和野生食肉動物,如灰旱獺、紅旱獺、喜馬拉雅旱獺和長尾黃鼠等。傳播方式一種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剝取染疫旱獺皮或剝食其它染疫動物,此類傳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另一種人-人傳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經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種方式感染的主要為肺鼠疫。”李澤文告訴記者。
鼠疫應該如何預防?李澤文給出了幾點建議:
1、避免到疫區旅游或活動,避免接觸嚙齒動物(如:鼠類、旱獺);
2、避免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與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觸時,盡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觸距離,并帶口罩,勤洗手;
3、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驅蟲制劑,常用驅蚊劑一般都可以驅趕跳蚤;
4、如果曾去過疫區,應持續2周自測體溫,如果突然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癥狀,應當立即就醫并告知醫生疫區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好;
5、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的人員,應盡早預防用藥。可服用磺胺制劑,成人首次2克,其后4-6小時服1克,一般連服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