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康紅
“啥事都要為老百姓著想,凡是為人民服務的事,都要積極地去做,不積極不行!”說起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初衷,今年85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原內蒙古森工集團綽爾森工公司退休職工郭金海,仍然很激動。自他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黨旗莊嚴宣誓,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刻起,他不忘入黨初心,始終把百姓裝在心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郭金海年輕時的最高理想,早在未參軍之前,他就加入了村里的民兵團,跟著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幫助窮人鬧革命。
“那時候國民黨軍隊凈欺壓老百姓,你家東西他看上了就拿走,老百姓有理也是沒理。給地主扛活,也給不了多少工錢,甚至都不給工錢,窮人受盡了欺辱。”提起那些年那些事,郭金海感慨頗深。“共產黨就不一樣了,家里揭不開鍋了,給你送去幾十斤糧食。你有啥困難了,給你想辦法,凡事都為老百姓著想。”
有了鮮明的對比,郭金海認準了跟黨走,萌生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想法。1955年3月,他積極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在河南省西豐縣應征入伍。“我們戴上大紅花,被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敲鑼打鼓一路送到縣城,別提多光榮了。”提起當年的情景,郭金海的臉上充滿了自豪之情。
當年,郭金海和其他志愿軍戰士一起穿著棉衣,背著行李,輾轉多地,跨過鴨綠江,終于抵達朝鮮戰場。到了那以后,沒有房子住,志愿軍就自己蓋草棚子住。
在部隊,郭金海表現非常積極勇敢,服從命令聽指揮,只要部隊里有任務,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的人。
“你們班派三、四個人去完成任務,誰去?”
“我去!”
“這小子還真行,夠勇敢,不怕死!”郭金海這個積極分子引起了班長的注意、排長的注意以至于連長的注意。入伍的當年,他就經受住了組織的考驗,成為一名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1956年,郭金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且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長為重機槍手、班長。入黨以后,郭金海表現得更為積極了,他帶領的班啥事都沖在前頭。
白天,志愿軍戰士忙著修工事備戰防御,晚上輪番站崗執勤。南朝鮮軍和美軍白天不敢出來,但晚上卻不想讓志愿軍消停。一旦天空出現信號彈等異常情況,志愿軍戰士就立刻穿好衣服拿起槍,進入戰斗狀態。南朝鮮軍知道志愿軍不傷害老百姓,他們有時就久喬裝成老百姓,到志愿軍駐地附近尋釁滋事。
志愿軍生活條件特別艱苦,他們經常吃大碴子、高粱米。如果有外出任務,他們就帶著面豆當干糧(一種把發酵后的面粉揉成球,用沙子一起炒制的面食)。戰士們吃的菜也是從國內運過去的蘿卜等制成的干菜,吃飯的時候,八個人一盤菜,圍在一起蹲在地上吃。戰士們每天緊張地守防、訓練,磨壞了鞋、穿爛了衣服,實在是衣不蔽體了才去申領下一件。志愿軍戰士不僅不拿當地老百姓的一針一線,還幫老百姓進行農耕生產,贏得了當地百姓的認可和愛戴。志愿軍在哪里扎營,老百姓就到哪里蓋房子。
戰士們還幫助當地老百姓收割農作物,修公路、蓋房子、建醫院,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郭金海秉持軍隊的光榮傳統,不管遇到什么苦臟累險的活,他總是那個喊著“我先來”“我先去”的人。
1958年,志愿軍全部撤回中國,回到祖國的懷抱。戰士們在啟程回國之前,沒有忘記軍人的形象、國家的形象。他們不僅打掃駐地衛生,把所有用具都清潔一遍,還給接手駐地的朝鮮人民軍留下了糧食、干菜和物資。
1959年8月,由于國家建設需要,郭金海轉業來到林區,被分配到牙克石林業建工局,他先后赴根河、得耳布爾等林業局參加開發建設,最后,來到綽爾林區成為一名筑路工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正是國家建設需要木材的時候。當時的林區急需修筑公路,運輸木材,筑路工人就是開路先鋒。
“那時候沒有機械設備,全靠人提肩抗。”一把鎬、一把鍬、一個土籃就是筑路工人的修路工具。他們按照施工圖,打開樹毛子,用鍬、鎬甚至用手掀去草皮子,再一筐一筐地鋪墊石頭、碎料。大家不僅自己編土籃,為了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還把粗一點的原木截成木轱轆,做成獨輪車。
“筑路工人搬家是常事,每完成一段修路任務,他們先抬著帳篷到下一個點,再回來抬行李搬家。那時搬家也就是搬一些鍋碗瓢盆和行李物品,至于縫紉機、自行車這類的家什不好買,也不敢買,怕搬家給搬碎了!”郭金海說。
郭金海干起工作來不怕苦、不怕難,很快就被提拔為小隊長。在工作中他繼續秉持軍人的優良作風,樹立集體形象。夏天,筑路工人在工作中常會碰到下雨的情況,沒有雨具,大家經常被淋成落湯雞。郭金海組織大家統一購置了雨傘、制作了工作服。“看,他們小隊像部隊一樣!”統一服裝、統一步調,他們的小隊贏得了許多贊許的目光。小隊職工的集體榮譽感不斷增強,大家干勁十足,工作效率總是走在各隊的前頭,多次被評為先進小隊。
延續部隊的習慣,大家習慣稱小隊為“排”,稱呼他“郭排長”。“郭排長”是個“好說話”的人。每次搬家,除了支帳篷、搭鋪,就是做飯。要做幾百人的伙食,燒柴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每到這時,大家都會想到 “郭排長”,郭金海立即帶上幾個人,拿著大肚子鋸,一會兒的功夫,就弄回來一堆燒柴。他還帶著人幫助食堂搬運糧食等物資。“有困難,找郭排長!”成了大家的口頭禪。
人沒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在那個時期,正是有了像郭金海這樣能處處帶頭的人,才讓很多困難迎刃而解。
隨著林區各項事業的發展,筑路作業的機械設備也越來越多。郭金海又開始學習機械修理和駕駛技術,成了一名推土機司機。嶺脊線、河中林場林場路、五一林場林場路……筑路、開荒建圃,綽爾多處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跡。
林區開發建設初期,條件艱苦,有的同志工作不安心,想回老家。郭金海就主動做這位同志的工作,還找到當時的領導,為這位同志解決生活上的困難,讓其打消了離開林區的念頭。同事們誰家要是有困難,錢打不開點兒,郭金海就主動借錢給他幫他渡過難關。
“父親雖然沒干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吃苦耐勞、積極肯干肯定是第一位的!”在大兒子郭漢章的記憶里,郭金海是個經常不著家的人。一走就是十天半個月,回來站站腳又匆匆忙忙上山修路去了。像父親一樣,郭漢章也把“實實在在做好工作、老老實實為老百姓辦事”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在本職工作上兢兢業業。
耄耋之年的郭金海感謝共產黨給了他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說:“從入黨到現在,我就認準了共產黨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一生,如果黨需要我干什么,我一定義不容辭、積極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