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賢 口述 陳曉琳 整理
我叫李桂賢,今年79歲,是庫都爾森工公司中心苗圃的一名退休老黨員。今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我也迎來了自己的第37個“政治生日”,內心既高興又激動,回首工作和入黨以來的點點滴滴,別有一番滋味涌上心頭。
1958年,16歲的我從扎蘭屯來到牙克石林干校學習,畢業后被分配到庫都爾森工公司中心苗圃工作。由于苗圃剛成立不久,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簡陋,苗圃周邊全都是草甸子,僅有一個倉庫和一個種子干燥室,工作人員寥寥無幾。當時我住在單位宿舍,睡在通鋪靠窗戶的位置,早上起床一拽被,發現被角被凍在窗戶上了,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林區的寒冷。雖然生活上有些不習慣,經常忍不住想家,但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回去一趟。后來我與苗圃的一名技術員結婚,單位用報紙和花紙糊成的辦公室給我們當做結婚新房,讓我有了歸屬感,選擇扎下根來,把苗圃當成了家。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來到苗圃第一年,剛好趕上了第一批育苗生產,苗圃新開了15畝地。全局干部職工和家屬都來參加勞動,場面十分熱鬧,我們每個人都帶著鍬鎬和叉子等工具,開地、整地、播種、澆水全部都是人工作業。苗木生長期間,大家挑著木桶到附近的河里挑水,為了保持土壤濕度,每人每天都得挑100來桶水。新開的地草長得特別快,僅一個夏天就得人工除草5次,松土4次,根本沒有時間休息。雖然累點苦點,大家卻沒有一句怨言,一心一意育苗,因為育苗是造林的基礎,苗木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造林的好壞。
在庫都爾林區開發建設初期,按照時任自治區政府主席烏蘭夫“一手栽樹、一手砍樹,右手栽樹、左手砍樹”的指示精神,興起了全民造林的熱潮。特別是在庫都爾營造百萬畝人工林期間,各林場造林任務每年可達一萬畝,被大家稱為“萬畝林場”,因此,選良種、多育苗、育壯苗就成了我們的工作重心,年產苗量最多能超1千萬株。我們育苗人對苗木的愛護可謂是“惜苗如金”,誰要上苗床上踩一腳,都特別心疼,每一株苗都是自己用心培育出來的。
育苗工作之余,我便積極參加政治學習,經常看一些戰爭電影,特別是讀了《雷鋒日記》后,觸動很大,被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感染,也讓我的思想有了進步,漸漸萌生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想法。
然而,入黨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我參加工作時還不是團員,加上丈夫成分不好,對入團有影響。但是在“四清運動”中召開的群眾評議會上,好多群眾都推薦我做先進分子。令我感到十分驚訝,是群眾的認可給了我入黨的動力,我認為可以通過個人努力來達到黨員標準。從那以后,我加倍努力工作,很多臟活累活我都主動去干。有些同志不理解,說我要當勞模、搶風頭,但我心里清楚,做這些事不是為了勞模這個榮譽,而是為了多作貢獻,讓黨考驗我。
1984年7月1日,在這個神圣而難忘的日子里,我終于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面對黨旗舉起右手莊嚴宣誓時,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而這也是我人生的轉折點,我逐漸從一名氣象員、技術員,成長為副段長、段長和支部書記。還有我的家庭,同樣沐浴在黨的光輝和溫暖中。現在我們家一共12口人,就有6名黨員,我正在念大學的孫子和我說想在畢業前入黨。我的兩個兒子也成了“林二代”,始終堅守在林業一線。我們家從小就教育孩子,干工作必須好好干,堅決不能糊弄??吹剿麄兊谋憩F,我感到很驕傲、很知足。
我從參加工作到退休,30多年來一直沒有離開過苗圃,退休后依然居住在苗圃附近。只要有綠色,就仿佛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希望。房屋周圍都是我曾經育過的苗木,如今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閑暇時,我也經常到圃區轉轉,見證并感受到了在黨的領導下,林區日新月異的變化。
經過60多年的生產實踐和經驗積累,如今,圃區從最初的十幾畝擴建到了上百畝,育苗技術水平相比過去有了很大提高,實現了從培育裸根苗到容器苗,從單一用材林苗木向多種綠化樹種,從人工人海戰術到機械化、科技化的轉變。育苗事業也經歷了從小型分散育苗到建立苗圃基地,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科學管理的逐步發展過程。
令我感到無比驕傲自豪的是,1995年,庫都爾森工公司就實現了人工造林突破百萬畝的奮斗目標,百萬畝人工林至今保存完好。就在前不久,中心苗圃黨支部還邀請我到庫都爾百萬畝人工林紀念基地參加他們的主題黨日活動,一起重溫入黨誓詞,共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還為我送來了黨史學習教育書籍和慰問品,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
我想通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年輕黨員,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擁護中國共產黨,永遠跟黨走,要做一個信念堅定、有信仰的人,把百萬畝人工林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把務林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故事一直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