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米何妙子
“以前那個時間段放學,只能把孩子送‘小飯桌’,或者托管班,這回有了‘雙減’政策,課后延時服務真是幫大忙了……”
“可不是,我女兒以前放學都是老人接,回到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手機,老人根本管不了,既對眼睛不好,也不利于學習,時常作業寫到很晚才能睡覺……”
“我們文化水平有限,不能輔導孩子,孩子在寫作業時遇到困難就直接上網搜索答案,這樣就造成了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對孩子的視力影響很大,現在在校內托管,有不會的知識,老師能幫助解答。”
……
9月7日下午5點15分左右,牙克石市第四小學校門口,家長們三個一堆,兩個一簇的圍在一起,討論著課后延時服務帶給每個家庭的益處。
距離開學剛剛過去一個星期,課后服務成了牙克石市學生家長交口稱贊的熱門話題,課后服務及時解決了雙職工家庭沒到下班時間,孩子放學“接送難”的問題,學生家長紛紛為這一惠民利民的好舉措點贊。
低幼齡孩子“接送難”,一直是困擾無數中國家庭的難題。今年秋季學期是全國中小學全面落實“雙減”政策的第一個學期。教育部要求,新學期要實現課后服務,校校開展全覆蓋部署,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小學上課不早于8點20分、每天課后服務至少開展2小時。
“雙減”政策頒布后,牙克石市各中小學校積極響應,陸續開始推行“課后服務”,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在校內完成書面作業或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放學時間也從之前的16點05分延長至17點30分,“接送難”終于在這個秋季學期被成功破題。
延后的離校時間,也改變了一些家庭的任務分配,“接孩子”的任務悄然重新落回父母身上。記者注意到,每個班級幾乎都有個別學生暫未有家長來接,老師會將他們帶回校園內集中照看,并分別聯絡各自家長。
一位神色匆匆的父親跑來,接走“滯留”的兒子后表示,其實平日老人也在家里幫忙。“擱以前的點兒我是接不了孩子的,老人需要買菜做飯,很早來接孩子,下午會比較辛苦。”延后放學的話,他只要早走十幾分鐘,騎電動車很快就到了。這樣老人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午休、做飯,父子倆一進家門就能吃上飯。
在牙克石市第五小學校門口,校門外等著接孩子的人群中也多了不少年輕爸媽的身影。
“還好,總算趕上了。”5點20分,剛下班的張女士一路飛奔而來,將電動車停在路旁,立即加入接孩子的排隊大軍。“老人腿腳不太好,找托管機構又不太放心,幸好學校能提供課后服務,時間可以銜接上。”她說。
“我和我愛人都在八號農場上班,孩子上二年級,以前下午放學早,我們夫妻兩個人接孩子成了老大難問題,不是今天他請假,就是明天我請假,接完孩子,沒地方去,我們就得把孩子帶到單位寫作業,時間長了既影響孩子,也影響我的工作。”牙克石市第四小學學生陳澤軒的母親王穎說。忙碌的工作讓夫妻兩個倍感壓力,新學期學校開啟課后延時服務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家住越桔小區的孫浩桐是牙克石市第四小學的一名三年級學生,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照顧他的重任一直落在62歲的奶奶身上。“以前周一到周五下午4點左右放學,周五下午一節課,3點半就放學了。我的腿不好,走得慢,送完他回到家,再返回來接孩子怕來不及。每到周五,我就搬個小板凳,下午送完孩子上學,就坐在校門口等他放學,和我一樣情況的老人不在少數,大家坐在一起搭搭話,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說起從前的“4點放學”難題,王春菊老人依舊嘆了幾口氣。
王春菊老人告訴記者,天氣暖和還可以在外面坐著等孩子,天氣冷了,就要到學校對面的小商店,跟店主說好話等孩子,那時真是苦不堪言。談及“雙減”好政策,王春菊老人豎起大拇指說:“孩子在學校就把作業寫完了,回家輕輕松松,感謝國家的好政策!”
孩子放學后有了“好管家”,這讓全職媽媽王萍也重拾了回歸工作崗位的信心。三年前,孩子剛上一年級,孩子爸爸工作繁忙,王萍父母又不在身邊,無奈之下,王萍辭去工作,專心在家照顧孩子。“平時接送孩子還好,但是到了輔導作業的環節,我和孩子就像敵人'一樣,每天晚上家里都要大戰一場。現在好了,作業在老師的輔導下完成,我也要找回我自己的生活了。”家長王萍笑著說。
國家推行“雙減”政策,讓學科教育回歸學校和課堂,禁止了校外培訓機構超前補課,讓教育回歸學校、課堂這一主陣地。那么學校不僅要完善作業管理辦法,更要合理調控作業結構,提高作業質量,確保難度不超國家標準,在鞏固練習的范圍內,還讓學生遇到難題能及時解決,學習難點能當天消化。對于家長和學生來說,雙減政策的出臺,也是孩子們今秋開學最好的“見面禮”
“叮叮叮……”5點30分,隨著下課鈴聲響起,牙克石市第一小學的孩子們蹦蹦跳跳的從教學大樓跑了出來,清脆地笑聲回蕩在校園里。開學上5年級的楊云赫像往常一樣向校門口張望,待看到他的媽媽在門口等他時,比較內斂的他也歡呼雀躍起來,他說:“媽媽,今天的作業在學校全部完成,你看,我的書包都沒背出來!”媽媽撫摸著孩子的臉龐說:“真棒”!
夕陽下,楊云赫母子倆手牽著手,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