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康紅
他,作為林區早期的知識分子,從小工隊檢尺員到公司基層干部,在職40載,為林區森林調查、資源管理作出了積極貢獻;他,親眼見證了林區各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對林區飽含深情,退休后身“退”心不“退”,耄耋之年仍發揮余熱。他就是原綽爾森工公司資源管理科科長曹文儉。
艱難困苦,激情依然燃燒
曹文儉出生后不久,因為家里生活困難,給別人扛活的父親帶著全家從遼寧來到地少人稀的內蒙古開荒種地、解決溫飽。5歲那年,曹文儉的父親因病過世,他和媽媽、弟弟跟隨剛剛出嫁的姐姐來到了扎蘭屯市。在姐夫的幫助下,完成了初中學業并以優異成績考取當地高中。接到高中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他猶豫了。他想上高中將來考大學,但肯定會加重姐姐一家的經濟負擔。思慮再三,他選擇了學費不多的扎蘭屯林校。
扎蘭屯林校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中專,在這里,曹文儉刻苦學習,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那時,林區人才缺乏,他被招錄到綽爾森工公司(原綽爾林業局)工作。
那時公司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簡陋,機關辦公地點也只是幾個四合院。他和分配來的同事,坐著一周才運行一趟的客貨混裝小火車來報到,曹文儉被分配到河中林場一個裝車隊任檢尺員。那時候,滿公司也見不到幾輛車。早晨八點鐘坐上馬車到下午三點才趕到裝車隊。裝車隊只有一棟木刻楞房子當作辦公室,一個剖開的大木板就是桌子,幾個木轱轆就是凳子。工人們住的帳篷圍子都爛了,就用雪堆起來擋風。作業歸來的職工大多褲子濕半截,鞋也是濕的。床是用小桿搭成的大通鋪,晚上躺在床上能清晰地聽到床鋪石頭下的流水聲。
檢尺員和裝車工一樣,每天12個小時一倒班。冬季異常寒冷,曹文儉身穿白茬大皮襖、腳蹬氈疙瘩鞋、手戴大棉手悶子還冷得不行。有的裝車工說:“你進屋暖和一會兒吧,到時候出來估計一下數量就行。”但曹文儉考慮到裝車工裝1米木頭才掙不足1元錢,不能不明不白地讓大家吃虧,就堅持站在外面,裝一根檢一根。半夜交班后還得用算盤把產量算出來,常常到后半夜才能休息。
這份工作雖然辛苦,卻讓曹文儉看到了林業職工在艱苦條件下的無所畏懼,任勞任怨。
那時的林區幾乎沒有什么機械設備,采伐、裝車、集材、運輸……都是靠人力或畜力完成。采伐用彎把鋸,人力集材用“勒死狗”的辦法,即工人用繩子拴住木材一頭拽著走。而畜力集材用牛馬套子,生產效率低,容易串坡,既不安全也損傷木材,造成浪費。
按照公司規定,裝車隊每班7、8個人,一班工作12個小時,每班裝7、8輛車,工人每月工資80到90元。雖然干的是重體力活,但每人每月只有4兩油,吃的是凍大頭菜、凍土豆。即使在這樣物資匱乏的年代,工人們也毫無怨言,克服困難完成工作。
裝車是林業生產較危險的工序。工作時,看到跳板上結了一層霜,裝車工腳底板容易打滑,曹文儉就準備好灰盆,及時撒上一把。看到裝車工抬粗的木頭上不去了,他就趕緊弄跟杠子插上,讓4人抬或者6人抬的裝車組歇歇腳。在曹文儉兩年的檢尺工作中,他曾目睹了兩次安全事故。一次,正在跳板上裝車喊著號子的4個人忽然停下了。曹文儉心想:“不好!”,肯定是有人抬不動了,就趕緊找杠子準備讓他們放下木頭緩一緩,可沒等他把杠子插上去,就有人掉了下來,腳尖朝后,骨折了。還有一次,他正為裝車的工人檢尺,楞垛塌方了,有個工人沒來得及跑遠,被木頭壓在了下面,好在只是砸傷了腿,但命保住了。
“哈腰掛啊,嘿呦;挺起腰啊,嘿呦;往前走啊,嘿呦!”沉重的裝車號子至今仍縈繞在曹文儉耳畔。“那么艱苦的工作也沒人叫苦叫累,真是感動了我。”曹文儉說。林區職工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他,讓他堅定了扎根林區、奉獻林區的信念。
入行森調,成為管理行家
幾年的工作中,曹文儉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得到領導的認可。1963年3月,曹文儉被調入蘇格河經營所任技術員,次年10月,他又調入森林調查隊工作,這一干就是30多年。工作期間,他所在的森調隊連續8年被森工集團評為先進森調隊,還被評為全國資源林政管理先進單位,他個人也多次被森工集團、森工公司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還在1999年被評為全國資源林政管理先進個人。
林區開發建設初期,森林調查任務繁重,森調作業人員全年都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夏日清晨,森調隊員踏著露水開始工作,太陽升起來后,瞎蒙、蚊子常把人咬得滿身是包,隊員們的衣服褲子都濕半截。冬天,大家頂著刺骨的寒風,在沒膝過腰的積雪中前進,有時遇到雪厚的地方,100米的路程至少要走上半個小時。
寒冷的冬天,隊員們每天起早出發,持續工作到下午3、4點才收工回家。晚上,踏查一天的隊員們點上柴油燈,用算盤一頁一頁地計算數據,工作到很晚。
因為經常身處深山無人之地,不方便中途補給,森調隊員們工作時盡量多帶粉條、黃豆等易儲存的食物,餐桌上長時間見不到綠色蔬菜。
從帳篷到移動宿營車,從小桿鋪到鋼絲床,從羅盤儀到GPS定位儀……森調設備在不斷更新換代,森調職工的生活在不斷改善,森調隊的工作職能也從過去簡單地進行生產作業、道路修建等調查設計擴展到資源林政管理領域。在這期間,曹文儉從技術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先后擔任森調隊副隊長、隊長兼資源科科長。他發揮專業特長、強化管理,努力提升公司森林資源調查、資源林政管理工作水平。
在森林資源林政管理方面,在可采森林資源日趨匱乏的情況下,為了推進森林資源永續利用,曹文儉結合森工公司的實際情況,擬定了《“三總量”控制管理辦法》《林政管理辦法》《三類調查設計質量檢查、驗收管理辦法》等技術規程和規章制度。為嚴格控制“三總量”,他認真執行限額采伐,對各林場的資源消耗采取“一總”“二控”“三有”“四把關”“五不批”的管理辦法,實行按采伐限額控制指標審批支付工資制度,對各林場的資源消耗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
在森林調查設計質量管理方面,曹文儉注重提升職工的業務、技術水平,每年都集中組織業務培訓班,不管工作多忙,他也要在每期培訓班上授課。
鐵面無私,不貪不占是曹文儉的為官風格。有一次,有人舉報一個來自南木鄂倫春民族鄉的司機,在某林場偷運走一車板方材,曹文儉得到消息后,立即會同當地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員前往南木追蹤。人生地不熟,又不認識當事人,他們憑著司機的姓氏一路打探,終于找到當事人,追回了損失。
在林政和木材運輸管理方面,曹文儉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堅持木材統一歸口銷售和一車一證制度。在職30多年,由他親自查處的林政案件就有200余起,無論是誰,都嚴格按章辦事、不徇私情,為企業挽回了大量經濟損失。
在“天保工程”實施之初,為全面順利完成綽爾森工公司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區劃工作,曹文儉親自帶領森調隊全體職工對各林場的所有林班進行實地考察,進行公益林、商品林三類區劃,對公司40多萬公頃生態功能區的所有小班進行區劃。工期緊,任務重,為按時完成任務,他白天帶隊上山踏查,晚上和大家一同加班加點整理內業。在他的帶領下,森調隊全體職工保質保量完成了區劃任務,并通過微機計算形成了完整的“天保工程”數據庫體系,為公司全面實施“天保工程”、進一步提高調查設計質量打下了堅實基礎。
精簡機構,核定指標,強化管理。曹文儉對管理崗位精減“消腫”,壓縮人員充實到各野外調查小隊。將多年的森調小隊計時工資附加外業補貼工資制,改為計件工資制。調查任務與工資掛鉤,不僅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業成本,各小隊還有富余時間組織撫育伐生產、母樹林培育、山野菜采集,增加了職工收入,彌補了經費不足。
退而不休,繼續發揮余熱
2000年,曹文儉退休。本應頤養天年的他,又擔任了綽爾老科協分會秘書長、關工委副主任一職。
在他任職之前,老科協分會只有9人,工作開展不起來。曹文儉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為了壯大老科協隊伍,讓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發揮余熱,為他們提供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平臺,他和老科協其他人員一道通過走訪、宣傳,不斷發展會員。2003年、2004年,他組織會員營造老年紀念林15畝。為探索非林非木項目,在一無經費二無場地的情況下,他與多家單位聯系,帶領會員積肥、翻地、做床、播種、澆水,進行田間管理,試種蔬菜新品種。他還自己墊錢從河南購買天演速生楊插條,窖藏起來,進行馴化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他不氣餒、不放棄,2007年4月,他從扎蘭屯選購六個品種大苗果樹進行栽培。
那些日子,曹文儉帶著20多位會員騎自行車到5公里外的公司苗圃進行果樹栽植。他既要跟著大家一起挖坑、澆水、植樹,還要架杖子,進行田間管理,最終累得病倒了。但他放心不下那些苗木,每天仍舊到植樹地除草、松土、施肥。
辛勤栽得滿庭芳。當年,他們栽植的果樹就掛果了。考慮會員們的年齡和體力,在他的主張下,老科協分會從2008年開始重點發展家庭果園,把老科協買回來的果樹苗免費提供給喜愛果樹栽植并具備條件的職工在自家院落栽培,他和老科協其他幾位同事進行技術指導。經過幾年的培育,家庭果園由當初的3戶發展到幾十戶。不僅有多戶家庭榮獲盟市“小生態科技示范園”的美譽,果樹栽植范圍也從公司所在地延伸到公司南線的古營河、一支溝、敖尼爾林場,有沙果、李子、樹莓、沙棘、枸杞等十余個品種。如今,走進綽爾各地,庭院中的果樹隨風搖曳,花果飄香,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在綽爾森工公司生態功能區全勝林場嶺脊線30公里處,有一片林地,里面一米多高的黑色樹樁兀立其中,數不勝數。這些樹樁被林區人稱為“日本樁”,是日本侵占東北時期大肆掠奪森林資源的罪證。為了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曹文儉提議在這里建立生態文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林區的孩子銘記歷史。他為學生們講述林區開發建設歷史,講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精神。他還經常走上公司舉辦的道德講堂,為職工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教育引導干部職工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從2012年開始,曹文儉把老科協20余名身體較好的會員組織起來,成立了“學雷鋒夕陽紅志愿服務隊”,到居民小區撿拾白色垃圾,到孤寡老人家中干零活,陪老人嘮家常。在他的建議下,老科協還成立了舞蹈協會、太極拳隊、乒乓球隊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團體,在公司節日慶典中參與演出。
因為年齡的關系,曹文儉在老科協工作17年后,卸下工作任務,回家頤養天年,但在公司開展的活動中仍能見到他的身影。他說:“職務退了,但共產黨員的身份不能退,能為老同志和公司發展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在幫助他人中享受快樂,在服務社會中有一份擔當,讓我老而不衰,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