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劉佳一 王晶晶 宋茂林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近年來,內蒙古免渡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以生態建設為發展之本,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道路,濕地保護管理步伐提速,濕地生態持續向好。
冬去春來鳥兒歸,最美人間四月天。如果說水是濕地的靈魂,那么鳥類則是濕地的精靈。
在內蒙古免渡河國家濕地公園,清新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密林叢生處、潺潺流水間,蒼鷺等鳥類相互追逐嬉戲,好不熱鬧!
“44、45、46……今年第一批回來的赤麻鴨又增加了不少!”巡護員王優良拿著望遠鏡觀察,并對筆者說道。在內蒙古免渡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像他們一樣為濕地生態環境保駕護航的巡護員有8名,他們每天穿梭于山水之間,開展巡護監測工作,用辛勤付出讓濕地成為候鳥的家園。
該局還建起了“人防+技防”的立體巡護模式。按照技術路線布設鳥類監測樣點5處、土壤監測點2處、水質監測點4處,布設紅外相機10臺,實現重點區域監測全覆蓋,構筑候鳥保護“天網”。據統計,2021年該局全年共監測到野生鳥類64種,其中,首次監測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頭鶴,監測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天鵝、斑頭秋沙鴨、灰鶴以及“三有動物”斑臉海番鴨;利用紅外相機拍攝有效畫面620余張,視頻2000余秒。根據監測結果顯示,水質和土壤的各項檢測指標均正常,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得到持續全面保護,鳥類的種類、數量實現雙增長。
該局因地制宜,嚴格執行網格化巡護管理機制,劃分各類工作區域,指定專人負責各自區域內的巡護管理工作,切實落實崗位責任制;進一步拓展濕地公園內巡護路徑及踏查范圍,繼續加大防范和制止各種破壞濕地資源行為的力度。
如今,內蒙古免渡河國家濕地公園內,觀鳥臺和巡護監測棧道面向游客免費開放,新建的森林步道與原巡護監測棧道相連接,將山、林、河、湖、草、濕地、灌木等自然生態系統連成一體,與冰峰汽車營地相壤,形成獨特的觀景線路,該濕地也成了市民戶外休閑的“網紅熱門地”。該局緊緊圍繞免渡河濕地特色和濕地水鳥等生物多樣性優勢資源,與多部門密切合作,舉辦了一系列有深度、有互動、有現場、有特色的濕地科普宣教活動,讓更多人走進濕地、關注濕地、保護濕地。
飛翔的鳥、流動的水、游弋的魚……總面積6102.94公頃的內蒙古免渡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面積4610.85公頃,濕地率75.56%,是典型的高緯度地區沼澤濕地生態系統,也是牙克石市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