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張麗娟
因為一直在林區生活,所以在我的潛意識中,木頭就是大樹、小樹、原條、板方……后來,在朋友的介紹下,我有幸結識了一位在林區土生土長的木雕藝人——陳偉明,欣賞了他的作品后,我感受到了木頭的生命。
陳偉明曾是綽爾森工公司塔爾氣林場的一名普通工人。1999年,他來到木珠工藝美術廠,他在廠里接觸了很多奇形怪狀的木料,有樹包、樹杈、樹根,這些木料是單位用來燒火的,可在陳偉明眼里,這些都是寶貝。他在成堆的木料里精挑細選,憑著自己的想象,用最簡單的工具搞起了雕刻。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偉明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有一天,扎蘭屯根雕協會的吳秀麗來到綽爾森工公司觀看木珠工藝美術廠編制的成品,這是陳偉明與“伯樂”的第一次見面,自此,他開始系統地接觸根雕藝術。一開始,吳秀麗讓他雕刻的都是些小的物件,比如樹皮筆筒、煙袋之類的。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每天起早貪黑,利用休息時間鉆研,苦練雕刻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在呼倫貝爾市根藝(石藝)美術學會主辦的第二屆“發達杯”美術作品展中,陳偉明參賽的根雕作品“大公雞”獲得了三等獎,這一榮譽的獲得激發了他無窮的創作動力。
憑著熱愛,他一路鉆研,把每一塊材料的形態材質,與他豐富的想象結合起來,一刀一刀地雕刻出手藝人的精彩。作品“馬到成功”充分結合木料本身的造型,將木料腐朽的地方挖出來,進一步凸顯馬的立體感,使作品活靈活現;作品“花瓶”由一整塊樹根雕刻,充分利用木料上的蟲眼雕成精美的圖案點綴花瓶之美……在他的刻刀下,木雕動物形態各異。小猴子行動敏捷,大公雞昂首鳴叫,公牛氣勢洶洶,各式各樣的木雕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黑樺木耐寒、速生,紋理直且明顯,材質結構細膩而柔和光華、富有彈性,干燥時不易開裂翹曲;柞木材質硬、強度高、結構密,木紋獨特、紋理清晰,彎曲性能強;山丁子樹紋理通直、結構細致,這些都是雕刻的上好材料。”在陳偉明工作的地方,他向筆者介紹了黑樺、柞木、山丁子樹等一些硬木的特性。陳偉明說:“雕刻并不是單純的外包裝,而是改正錯誤的過程。雕刻的程度決定了成功的尺度,這條路很漫長,這一切只能靠堅持才能取勝。”
雖然臉上掛滿了歲月的風霜,而他的笑容卻充滿了陽光,陳偉明用自己的刻刀展現出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