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堯
他背部微駝、皮膚稍黑、非常愛笑;他體形消瘦、手腳麻利、力氣不小;他常常是頭戴廚師帽,身著廚師服,一手拿鏟,一手放鹽,他就是綽源森工公司賓館的廚師劉波。
異地求學,與廚師職業結下不解之緣
“小時候家里窮,我就認為當廚師能夠吃飽飯。”談起為什么選擇當廚師,劉波笑著說。
中學畢業后,劉波就只身前往山東省求學廚藝。求學過程中,他每天反復切土豆絲練刀工,或端著裝有6斤砂子的炒鍋練習腕部與手臂相互交叉使力的基本功。練到最后,他的手臂酸痛到拿水杯的力氣都沒有,但第二天劉波還是準時出現在灶臺前,重復著同樣的動作。
“那時候不只在學校里學習廚藝,晚上放學后,我和幾個同學就去路邊攤找老板商量,免費給他們打下手,顧客少時,我們還會央求老板讓我們炒菜。”回想當年,劉波仍然記憶猶新。
回到家鄉,將興趣融入崗位
劉波是一名名副其實的林二代,父親劉金山退休前在綽源森工公司防火辦(現應急事務處)從事瞭望員工作。劉波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深深地愛著這片林海。
在學成廚藝后,劉波回到了林區,成為防火辦的一名森林消防隊員,但他仍希望能夠有機會一展廚藝。而此時,單位食堂正好缺人手,劉波就主動請纓調去食堂工作。
劉波剛到食堂時,燒6個菜,就能做糊4個,而且不是湯太咸就是肉沒熟。師傅看到他手足無措、垂頭喪氣的樣子,便陪他一起尋找失誤的原因。原來食堂的大鍋菜在做法上和飯店的小炒鍋差別很大。得知緣由后,于波暗暗地告訴自己“要想辦法成功。”
劉波虛心向老師傅請教,利用休息時間努力鉆研大鍋菜的做法,對于他來說,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但他堅信“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高溫的食堂操作間里,經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通過不懈努力,他開始駕輕就熟地在屬于他的領域揮灑自己的汗水,炒、炸、燜、煨、燉、蒸,樣樣精通。
“不光要讓隊員們吃飽,還要讓隊員們吃好!”劉波深知這一點。于是,他不斷改進和完善菜譜,并且細心地在食堂墻面上掛上一個點菜本。一段時間后,干 小雞、紅燒排骨、紅燒肉等一道道色香味美的菜肴經常出現在食堂的打飯窗口。
更換崗位,演繹美味人生
2015年,當劉波在防火辦廚師崗位上工作得有聲有色時,被調到了公司賓館的餐飲部。劉波倍加珍惜此次機會,在新的崗位上不斷激勵自己向新的“高地”邁進。
劉波像是回到當初上學一般,每天都苦練刀工、雕花等技巧。他時刻要求自己,切菜時要做到厚薄一致,出餐時要做到外形美觀。為了不斷完善自己的廚藝,劉波多次到阿爾山、牙克石等地學習各種烹飪方法。
在工作中,劉波一直致力于將各種山野菜作為重要菜品,真正做到“飯菜跟著特色走,菜譜隨著季節走”。每到山野菜收獲的季節,他和同事們就進山采集山野菜,回來后,或腌或曬,并確保山野菜的質量。此外,他還致力于菜品的創新。他發現將柳根魚和柳蒿芽燉在一起,做出的菜風味獨特,別具一格,特別是加入土豆丁、紅小豆等配菜后,口感更佳。菜品推出,同事們嘗過后紛紛點贊,這道菜也成了他的招牌菜,取名為“二柳相會”。
2018年,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旅游美食節特色食材宴席展中,劉波所在的廚師團隊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和特色菜品,榮獲金獎。
一刀一板,千絲萬縷,切出廚師好手藝;一鍋一鏟,燉炸烹煮,做出美味好菜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劉波在灶臺上“烹”出了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