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金秋時節,庫都爾林區菌菇飄香、牛肥馬壯……田間和林間涌動著干部職工勞作的身影,收獲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以來,庫都爾林業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按照“一場一策、多業并舉”的發展思路,彈奏產業“三步曲”,打造富民“聚寶盆”,讓職工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譜寫食用菌“交響曲”
這個局食用菌產業一直以黑木耳和滑子菇為主,為擴大產業發展規模,引進香菇栽植技術,把基地建設作為推進產業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小九亞、原林、新帳房、哈牙世德等地分別建立了食用菌生態園和生產基地,共建食用菌大棚57架。
小九亞地區的食用菌生態園是林業局規模最大的一個,30架食用菌大棚整齊排列,大棚總面積1.5萬平方米。這里陽光充足、水源豐富,四周林木蔥綠茂密,園內基礎建設配套齊全。
時下,正是反季節香菇的采收旺季,筆者走進香菇大棚,一簇簇香菇長勢喜人,層層疊疊的香菇菌棒上開滿了傘狀的“菇花”,飄著誘人的清香。30余名職工有的在采摘,有的在裝筐,還有的分級和運輸,一派繁忙的景象。隨著他們手起手落,不一會兒的工夫,一筐筐鮮嫩的香菇便呈現在眼前。其他職工將分好等級的香菇運往冷庫儲藏,由客商直接收購,銷往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
據了解,今年共培育香菇75萬棒、滑子菇16萬棒、黑木耳14萬袋,扶持建設了6個小型菌包廠,為400多名季節工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唱響綠色“進行曲”
如何借“綠”生金,實現“綠”“利”雙贏?這個局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和土壤環境,挖掘天然藥材資源和綠化苗木市場,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擴大基地規模,積極打造林下經濟綠色品牌。
他們將林間空地和其他閑置用地等申報為苗圃地,嘗試林苗結合的生產方式,將綠化苗木定植到宜林苗圃地,擴大苗木生產規模。同時,引種花楸、丁香等綠化苗木,增加苗木品種,滿足綠化需求。大力支持職工以自主創業的方式生產經營綠化苗木,目前,民間注冊成立了一家綠化苗木專業合作社,組建了兩家綠化苗木公司,建成了200畝的園林綠化種苗基地,培育優良林木綠化種苗50萬株。
奏響富民“增收曲”
這個局不斷加大政策優惠、市場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促進職工多渠道、多元化增收。通過舉辦職工座談會、領導干部研討會、典型示范戶演講會和以“開展職工增收活動,自己怎么辦”為內容的大討論活動,宣傳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引導職工轉變就業觀念和脫貧觀念。為使林下經濟戶由“松散型”向“聯合型”轉變,他們成立了生豬、畜牧、家禽、大棚蔬菜、農業、食用菌六個產業協會,協會入戶進行技術指導,贈送科技刊物和致富信息,及時解決各類項目發展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問題。嘗試“互聯網﹢”模式,幫助職工宣傳和銷售林下經濟產品,不斷拓寬銷售渠道。
他們鼓勵黨員和干部帶頭發展林下經濟,形成黨員干部帶困難戶、示范戶帶群眾,先富帶后富、大戶帶小戶的良性互動格局。愛林林場主任張振勇是庫都爾地區家喻戶曉的養牛達人,十多年的養牛經歷不僅圓了他個人的致富夢,也為職工群眾提供了一個致富樣本。張振勇利用林業局無息貸款政策帶領單位職工發展肉牛養殖業,籌集45萬元的創業資金購買92頭肉牛。為保證牛肉肉質鮮美、純正,他始終用青草和麥秸等飼料喂牛,租賃農業點60畝地用來種植青稞、卜留克及胡蘿卜。他還在當地經營了一家綠色牛肉店,牛肉供不應求。談及養牛這條致富路,張振勇信心滿滿地說道:“干就要往好了干,讓大伙掙著錢!我們正逐步擴大養牛規模,希望讓更多的職工從中受益!”(陳曉琳 王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