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距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綽源林業局局址9公里的林藥間作人參培植基地看到的是一派壯觀的景象:一排排樟子松幼苗蒼翠挺拔,一畦畦人參苗已露出新芽,一片片返魂草綠意蔥蘢,一朵朵芍藥花競相綻放,以林藥間作為特色的林下經濟發展處處呈現出蓬勃之勢。
帶領親戚朋友為人參苗薅草的林業局副局長戚慶輝告訴記者,樟子松的郁閉度還不能給人參苗遮陰,所以采取人工助陰的辦法。提起林藥間作基地的發展,他停下手里的活,擦了擦臉上的汗水說,林藥間作是個新生事物,需要一個認知過程,只有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做,職工群眾才能托底。他從2009年就開始研究林藥間作這種發展模式,也曾多次到吉林、安徽等地考察,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因此主動請纓做中草藥發展帶頭人,為職工群眾發展林下經濟做示范引領。目前,戚慶輝與親戚朋友投入50余萬元,培育林下參和園參等中草藥共計70畝。
處級領導帶頭,科級干部緊緊跟上。貯木場主任陳振義、黨總支書記廉德超分別種植返魂草150畝;產業科副科長陳光明、于德利種植防風40畝、黃芪70畝、園參10畝;育林林場主任孫連春種植赤芍80畝;梨子山林場木材監督員董作星帶頭對本地芍藥進行野生馴化,并引種毫州白芍進行栽培實驗;蘇格河林場主任高振江自掏腰包支持職工高豪杰和劉憲鵬發展金蓮花培育,進行野生馴化培育1萬余株,單位無償提供圍欄柱角,職工幫助夾杖子,并協調苗圃大地培育金蓮花種子。同時帶動蘇格河居民潘景懷、秦國權等48戶發展芍藥產業150畝44萬株。
在蘇格河林場03公里處,記者見到了正在給芍藥松土的潘景懷,他高興地說,他最早培育的10多畝芍藥實驗田長勢特別好,去年安徽藥商以20萬元的價格收購他都沒舍得賣,今年已經到了最佳收獲期,每畝收益在2.5-3萬元之間。此外,翠嶺的芍藥和棚改拆遷區舊址的返魂草也都陸續起收,總收益在100多萬元。
看到發展林藥間作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許多職工群眾紛紛加入到林藥間作發展大軍中來。目前,這個局共有100余戶職工群眾投入到林藥間作產業中來,共培育返魂草500畝、芍藥800余畝、人參100余畝,林藥間作產業發展風生水起。(李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