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莫爾道嘎林業局將發展生態旅游作為精準扶貧的切入點,將生態紅利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群眾福利,生態涵養愈加豐富,生態紅利持續釋放,百姓生活愈發富足。
激發產業發展后勁
為將民生保障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這個局引導職工發展家庭經濟,為其提供無息貸款,富有地域特色的列巴房、家庭游、手工藝品店蓬勃興起,實現了貧困家庭的精準脫貧。
作為莫爾道嘎林業局幫扶對象,已經開起農家樂,并依靠政策扶持辦起便民超市的楊桂梅,在旅游旺季增加了不少收入。“今后來我們這兒的游客會越來越多,我很有信心!”楊桂梅說。憑著這份自信,她又投入10余萬元擴大規模,在林業局為其修繕的木刻楞房中開了家列巴房。
鄉村旅游靠一個“土”字火了起來,要長久地發展下去,一個“特”字少不了。為推進民間文化旅游線的建成,莫爾道嘎林業局組成專門的編纂隊伍,經過反復地查典籍、覽古跡、訪老人,隨著一次次地深入挖掘、推敲,中俄通婚第一家的于家大院、百年木刻楞老屋、原偽太平鎮警察中隊、大興安嶺第一地下黨支部、淘金人交易場所古納商鋪……民間文化逐漸被挖掘。同時,這個局將這些富有傳奇色彩的舊址進行了集中修繕,為更好地發展旅游增添了新的活力。
“今年到我們家參觀的人可多了,要不是莫爾道嘎林業局為我家的百年老屋進行打造,提升了故居的文化品位,將這些相關的物品交由我們免費試用,我哪有這么好的福氣迎來這么多的游客!今年收入20余萬元,以前可是做夢也不敢想象的事啊。”百年老屋家庭游的經營者邢忠華高興地向筆者說。
助推“綠色銀行”增資
依靠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將生態財富更好地留給子孫,為“綠色銀行”增資,是擺在莫爾道嘎林業局干部職工面前的最大困難。為生態“留白”,最大限度恢復原生態氣息成為林業局打出的一記重拳。
在工程建設中,這個局將破敗的房屋集中拆除,將拆除區域空出,變成了天然的綠化場地。同時,他們對破舊的磚房進行統一維修,打造出了一批彰顯“鄉土、鄉情、鄉愁”的生態民居,大氣古樸的房屋、院落和綠意盎然、山清水秀的美景裝扮出嶄新的景象。
守護綠水青山是生態建設亙古不變的主題,最大程度地恢復生態植被是留住鄉愁的又一側重點。今年5月,這個局搶抓植樹育林的大好時機,組織局機關各科室黨員干部40余人,各基層單位黨員干部職工60余人,成立了“百名黨員突擊隊”深入到太平地區,對公路沿線、巷道兩側進行了苗木補植補造,共計補植補造云杉、花楸、黃槐等樹種、苗木540株,將綠色留在了百年古村。
在建設中,林業局還向職工群眾推廣微菜園、微田園建設,把生態田園和農家情趣融為一體,引導農戶在房前屋后種植瓜果豆菜、花草樹木,推動村景共建,壯大了“采摘蔬果、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活、住在農家屋、欣賞農家景”的鄉村旅游業,使職工群眾收獲了實惠。
依托旅游實現扶貧
張同春是太平管護所撫育伐隊職工,利用太平的地域優勢開展家庭特色養殖業,飼養梅花鹿、狍子等動物,通過門票、鹿產品實現了年旅游收入10萬余元。
楊桂梅、邢忠華、曲濤,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名字,50萬、20萬、10萬,一串串沉甸甸的數字,太平家庭旅館、特色餐飲、特種養殖、山野產品銷售等產業的蓬勃發展,展現了生態旅游的發展商機。秦皇島市順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也被吸引到這里投資建設旅游產業,總投資近2000萬元,建設宴龍山莊,推動地區整體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