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初春的大興安嶺,冬雪未消,乍暖還寒。穿梭于林海中的森調隊員,像警惕的偵察員,認真勘察每一片森林,詳細記錄著森林資源現狀和變化動態,為森林經營提供著客觀真實的調查數據。
清晨,迎著初升的太陽,記者一行乘車前往內蒙古大興安嶺克一河林業局索圖罕森調小隊的作業點采訪。沿301省道向東行駛了十五鐘,便進入林間的簡易路,路中間近30公分的雪脊就像磁懸浮列車的軌道,越野車在起伏不平的山路上,顛簸著爬行三十分鐘后,林中的一座軍綠色帳篷呈現在眼前。
隊員們在八點前就已出工了。在身著工作服、腳穿棉水靴的小隊長霍仁堂的帶領下,記者一行向著他們作業的林中走去。呼呼的山風吹在臉上,鉆進脖領,涼嗖嗖的。
“樺樹,6、松樹,12、松樹,14……”在莫冷格3林班11伐區的樣地里,測工郭應海踩著深深的積雪,拿著卡尺,對滿足要求的每一棵樹進行著測量,并大聲報給隊友。隊友范立明邊把數據記錄在撫育每木調查記錄本上,邊拿著GPS不時地調整著自己前進的方向。
已50歲的組長劉曉軍告訴記者,“他們這一組的人分成了兩小組。一組去沖線,已經走遠了。沖線就是定伐區的邊界,如果是直線,每隔20米掛一個號,見彎就定一點。路線是按林相圖,依據GPS定的,大部分是在沒膝的積雪中行進。有時遇見溝坡地形,積雪能到大腿根部。伐區大小不一樣,勘察完的時間也不定。還有老郭他們現在做的,就是從伐區中選取最大的對角線進行打樣,他們的工作要細一些,在密閉的林子里來回穿行是很消耗體力的。一天下來,隊員的衣服和鞋是全濕透的。”
當提到參加工作的最大感觸時,老劉望著林子感慨地說。“我1993年參加工作就到了森調小隊。從百米繩、羅盤到如今的GPS定位儀、太陽能板等。設備越來越先進,調查數據更加準確,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變化太大了。特別是林區停伐后,森調隊調查設計是以保護生態,提升森林質量為主。每每看到自己守護的這片林子茁壯成長時,心里說不出的自豪。”
據克一河林業局森調大隊隊長王悅忠介紹。“2月6日,隊員們就打起背包進山扎點了。截止目前,已經完成2017年調查設計任務的三分之二。”
吃過晚飯,各小組隊員們又開始忙碌起來,把采集的數據進行計算,按照樹種、平均胸徑、公頃株數、公頃蓄積等因子制圖,最后統一形成完整的森林調查設計外業野帳。
望著他們忙碌的身影,我們不禁流露敬佩的目光。為了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生態屏障,他們迎著朝陽出工,踏著夕陽的余輝收工,默默地奉獻著,用青春和熱血守護著大森林,譜寫著生態建設新篇章。(鄭云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