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網記者 趙佳佳 張旭) 大興安嶺的冬天,嚴寒刺骨,滴水成冰,廣袤的林海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雪棉衣”,寒風中傲然挺立的興安落葉松為人們帶來了春的氣息與希望。大年初三一大早,內蒙古大興安嶺根河林業局下央格氣林場管護員王海生和李謙拿起水桶向場區內的“水房”走去,準備一天所需的生活用水。那是一個用塑料布搭建起的簡易塑料棚,里面有一口壓井。林場副主任丁兆華則穿戴好開始打掃院內外衛生。
為節省燃煤,下央格氣林場停止了辦公樓和集體宿舍的供暖,值班人員工作和生活在宿營車內,春節也是在宿營車里過的。門上貼著喜氣的春聯,桌上擺著瓜子、水果和糖塊,電視里播放著各地張燈結彩過新年的畫面,為小小的宿營車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氛圍。
王海生和李謙曾是根河林業局木材生產一線的職工,全面“停伐”后,他們于2016年9月,分配到了下央格氣林場從事管護工作。下央格氣林場森林管護員也由過去的60余人,增加到了102人,共同管護93542公頃的生態功能區。在根河林業局和王海生、李謙一樣,原來從事采集裝運清、卸造選歸裝的617名職工都走上了新崗位。今年春節,正巧趕上王海生和李謙值班,這也是他們第一次離家在林場過年。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王海生的妻子在市區一個私人廠子里燒鍋爐,春節期間也當班,家里只剩一個上大學的孩子和84歲的母親過年。王海生說,每個人都想在家過年,可林子總得有人看,活總得有人干,他們夫妻倆早早就把年貨準備出來,包了餃子、買好青菜、煮了豬蹄和雞爪,家里的年夜飯基本都是現成的。由于山上沒有手機信號,王海生只能將惦念與牽掛放在心中。
“哎呀,這可咋整,水井好像凍了。”只見李謙反復用力下壓井柄,不時用袖子擦拭額頭沁出的汗珠。李謙1987年進入貯木場工作,30來年一直從事木材檢驗員工作,冬天曾是木材生產的“黃金期”,可即便再苦再累,他也能每天回家,春節陪伴在家人身邊。
“我這輩子就和木頭打交道,以前是測量倒著的,現在是看管立著的,雖然工作是兩種不同的累法,但同樣都需要責任心,今年是我第一年在山上過年,吃的用的都很充足,每天呼吸新鮮空氣,看看山和林子也挺好。”李謙說,家庭和工作總得有取舍,看山管護是為保護國家資源做貢獻,家里幾代都是林業人,能夠理解他的職責所在,都支持他盡心盡力把工作做好,讓家庭、單位和國家更受益,這也是他作為林區長大的孩子最真誠的愿望。
這時,聞訊趕來的丁兆華讓王海生和李謙下山采買修井所需工具。下央格氣林場距局址32公里,位于根河局北部偏東,與林業局幾大林場相鄰,他們二人在路口站了半天,好不容易搭乘過往車輛后下山了,當日下午他們還要返回山場。
王海生和李謙走后,丁兆華到場部和生態功能區內巡護,陪伴他的還有兩只小黃狗,今年春節是丁兆華帶班值守的第4個春節。林場實行一周倒班制,他們臘月二十九接班,沒有特殊情況,直到大年初六才能下山。寂靜的林間,空曠的場部,只能聽到丁兆華堅實地腳步和歡鬧的狗吠聲。丁兆華的雙眼凝視著茫茫林海,眼底滿是執著與堅定,“春節期間,不能和家人一起過年,心里也有不舍,但林場需要有人管理和愛護,森林更需要有人來守護,我們在崗能讓其他同事在家安心過年,也是很值得的。”
下央格氣林場場部對面是一片密密匝匝的樹林,直通大河,厚厚的積雪已被管護員們踏出了一條雪道,像這樣的雪道在林區萬頃林海的大地上有無數條,它們留下了護林人的足跡。護林人們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和保護著這里的生態環境,傾情守護著這里的每寸土地和每一棵樹木。
不遠處,一塊紅色宣傳牌立在公路旁,“一份責任心,保住萬重山”在藍天、白云和冰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道出了林區每個管護員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