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真得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啊!林業局幫我辦起了葡萄園,如果沒有林業局的扶持,也不會有我的今天。”說這話的正是大楊樹地區“葡萄大王”湯繼森。
近日,在湯繼森葡萄園里記者見到了他,脫貧后的湯繼森心情格外好,他一邊忙活一邊說:“我的葡萄都沒有用化肥的,上肥用的都是沼氣液,更加生態環保,葡萄的賣相和味道也很好……”
回顧幾年來的脫貧歷程,湯繼森娓娓道來……
湯繼森的家并不富裕,妻子下崗多年,孩子上學,全靠他微薄的工資生活。2002年,孩子患上強直性脊柱炎,原本不算富裕的家庭猶如雪上加霜,巨額的醫藥費讓他不得不變賣了房子,搬到遠離街里的大壩區。那里房子便宜,菜園大,他計劃著靠種植蔬菜解決家里的困難。當年冬天,他帶著孩子到吉林看病住院期間,慕名來到吉林農科所學習了葡萄的種植技術。正當他不知如何籌到錢,實現種植葡萄愿望而一籌莫展時,林業局工會號召職工發展家庭經濟,他就向林業局工會申請無息貸款3000元,當年試種0.4畝葡萄,經過兩年的摸索實踐,2006年喜獲豐收。2012年,在林業局的扶持下,湯繼森種植的葡萄已達1.4畝,3個大棚里有6個品種的葡萄,平均每個大棚葡萄純收入在1.2萬元以上,每年純收入近4萬元。就在這片田地里湯繼森不斷探索屬于自己“生態種植”經營之道。
湯繼森告訴記者,他在幾年的種植期間,雖然經歷過“施肥過量,葡萄苗被‘燒’死”之類的小挫折,但善于學習、研究的他總能尋找辦法解決問題,甚至摸索出獨特的種植方法。現在,湯繼森能夠讓他的葡萄比其他人的早一個月成熟,他說:“提前上市可以賣到好價錢。”
然而,一些技術手段的應用需要資金的支撐,湯繼森坦言,如果要再把種植做得更精,擴大種植規模,資金問題讓他有點“頭痛”。他說:“一方面是土地流轉沒那么容易,而政府出臺的許多鼓勵現代農業的支農惠農政策,都要求達到一定的種植面積;另一方面,改進種植技術,要引用升溫設備等,這些都需要資金投入。這些“頭痛”的問題,大楊樹林業局了解后,積極為我解決,為我提供家庭無息貸款,并且每年循環使用。
勤奮的湯繼森利用工作之余還不斷給自己充電,增加農業生產新知識,了解掌握農業新信息,主動向專家取經,進一步掌握葡萄栽培技術。有些剛剛從事葡萄種植的職工群眾,缺乏種植知識和技術,種出的葡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湯繼森得知情況后,主動到他們家的田里,從最基本的葡萄扎法、施肥到打頭、剪枝、施藥等一系列生產程序進行手把手地傳授,直至他們完全掌握了生產技能為止。接下來,他打算引進更好的葡萄品種來替代原有品種,完成葡萄園產值的初步提升。湯繼森說:“路要一步一步走,種葡萄、種蔬菜也一樣,急不得。技術可以慢慢提升,規模也可以慢慢擴大。從2013年來,很多人到我這里來學種植、來買苗,我都是盡力地幫助他們。我出資建基地,搞培訓,印刊物,推廣新技術,無償提供信息咨詢和苗木繁育的技術資料……種的人多了,大家相互交流,提升、發展才會更快。” “我雖然富了,但是最大的心愿是為鄉親們做點事,幫他們脫貧致富。”這是湯繼森最大的心愿。(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