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開欄語
在林海日報社開展的“擼起袖子加油干,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 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型主題宣傳走基層”采訪活動中,全媒體采訪報道組走工隊,進家庭,真實記錄林區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為此,本報今日開設“基層亮點”專欄,全面報道林區近年來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民生改善、產業轉型、黨的建設等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報走基層融媒體報道組記者孫勇 王曉虹 張林靜見習記者李鵬飛
■本報記者楊威 包文軍
仲夏時節,綽源林業局生態功能區的山林間,彌漫著清新的中草藥香氣,山坡上,一片碧綠,一叢叢、一簇簇赤芍、返魂草、人參苗等中藥苗在樹林的空地長得正旺,沐浴著陽光,綻開了笑臉,閃動著五彩的光,山坡上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近年來,綽源林業局創新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林藥間作產業,讓放下油鋸的伐木工多了個身份,變身股東種草藥。
在發展林藥間作林下經濟產業中,綽源林業局堅守生態、民生和發展底線,實行生產基地、林戶“平等自愿、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立足于市場需求,帶動職工增收致富。
但這6年的林藥間作特色林下經濟發展的探索路,他們走得并不平坦!
“為誰發展?”
“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并舉,把林區的綠色價值、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要探索出一條效益更好、后勁更足、優勢充分釋放的轉型發展新路,讓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綽源林業局局長王汝生堅定地說。
“樹在山上長,藥在林中生”,這是綽源林業局對森林產業發展探索后的回答。
停伐后,綽源林業局黨政領導實實在在謀事,干事,帶領職工走出迷茫,以林藥間作為特色的林下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讓綠水青山正變成金山銀山。
“發展產業很難,帶領干部職工把產業做起來更難,一切的努力就是讓職工得到實惠,真正受益。”綽源林業局黨委書記沈源懇切地說。
林藥間作就是在林間空地植樹,在樹行中間種植中草藥。既培育了后備森林資源,又能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是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的一種新模式。綽源林區地處大興安嶺南麓,氣候相對溫和,林下盛產中草藥,綽源林業局黨政領導看準這一特點,堅定了通過林藥間作這一特色林下經濟產業帶領職工群眾致富的決心。
可有的職工卻不買賬。
使慣了油鋸、斧頭的林業工人對于要拿起鋤頭干農活一時心里沒底,對伺弄中草藥、發展林藥間作持懷疑、觀望的態度。“從來沒種過中草藥,這錢投進去,賠了咋辦?”大家心里畫弧。
一時間,這項產業的推廣陷入了僵局,面對職工想致富,卻又不敢干的實際,林業局打破瓶頸,決定領導干部帶領一部分人做示范,帶著職工群眾干。
“我帶這個頭!”從2009年就開始研究林藥間作的林業局副局長戚慶輝,主動請纓當中草藥發展帶頭人。戚慶輝曾多次到吉林、安徽等地考察,看到了中草藥市場對呼倫貝爾地區的認可,他有信心在綽源地區把這項產業做起來。“我帶頭就是想讓職工群眾看到這個產業行,最終還得是職工群眾發展這個特色產業,讓大家在家門口就把錢賺到!”戚慶輝真誠地說。
“怎樣發展?”
思想轉變最關鍵。為轉變職工群眾對林藥間作模式的認識,林業局下功夫,想辦法。
2011年,林業局成立了中草藥基地,引領職工群眾發展林下經濟,還專門成立了科研小組、選擇了試點單位。
領導干部發揮帶頭作用,以上率下,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跟著一級干。
說到做到。戚慶輝與親戚朋友一道投入50萬元,以林藥間作的模式種植赤芍等中草藥70畝。
有了林業局領導的帶頭示范,貯木場、產業科、育林林場、梨子山、蘇格河……各單位緊緊跟上,黨員干部帶頭種植返魂草、防風、黃芪、人參、赤芍、金蓮花等藥材。150畝、80畝、70畝……林藥間作的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經過幾年艱辛探索,林藥間作實驗獲得成功。
綽源林業局的一千多名干部職工看到了希望。
職工群眾思想轉變了,從不認可到肯定,從信心不足到充滿信心。
“領導帶頭示范,我們就敢跟著干,我們知道,林業局是想方設法讓大家有事干,有錢賺,過上富裕的日子。”林業局車隊的司機肖斌說。肖斌種了3畝人參,“三年可賣苗,五年可成參,有賺頭!”站在一畦畦露出新芽的人參苗前,肖斌信心滿滿。
林業局把林藥間作作為家庭經濟扶持項目,對職工進行扶持,林地無償使用、提供無息貸款、進行技術指導……
育林林場職工王鳳江2014年種植黃芪80畝,今年又種了40畝,除了林業局提供的3萬元無息貸款,他自己又籌資10多萬元。“我越種越有信心,一定能有好收益,林業局、林場的扶持是我們的堅強后盾,只要肯干,能吃苦,就會有好結果。”王鳳江一邊在中草藥地里拔草,一邊說。“我今年和林場職工陳連柱合種了6畝赤芍籽,如果雨水好的話,出20萬棵苗沒問題,那就有帳算了!”
陳連柱接過話說:“沒有林業局、林場的扶持,我也不敢投入七、八萬元種80畝的返魂草。種植時林場全體職工義務勞動,幫我種植,這要是雇人干,人工費一天至少150元,這一項我就省了一大筆錢,是林業局的幫扶,才讓我有信心把中草藥種下去,明年我就能有收益了。”
實實在在的效益擺在了眼前,越來越多的職工群眾紛紛加入到中草藥種植的隊伍中來。
在蘇格河林場采訪時記者看到,職工群眾的房前屋后空地上種的都是中草藥,一片片,一簇簇,綠意蔥蘢。
“種草藥是條致富路,雖然沒有錢去大規模種植,就利用自家前后院空地種草藥,能賺點我就很知足了,多少能緩解一下家里的經濟狀況。”蘇格河林場職工王德友說。
目前,綽源林業局共有100余戶職工群眾投入到林藥間作產業中來,共培育返魂草、芍藥、人參、黃芪、防風、金蓮花1300畝。
林業局職工姜紹剛一有時間就到他的芍藥地里轉轉,扶苗,鋤草,總也閑不住。“這赤芍今年是第三個年頭了,最少能收益20萬元!你看這一棵棵長得多壯,看到它們,就看到了希望啊!”姜紹剛伸出兩個手指,興奮地比劃著。
姜紹剛15畝的赤芍地里,一排排樟子松幼苗蒼翠挺拔,一棵棵芍藥含苞待放,一縷陽光穿透樹葉散在他的周邊,他的身上鍍了一層淡淡的金光。
那金光,就像他那金色的希望。
記者手記:
“掛鋸停斧,出路在哪里?”停伐后,職工群眾感到迷茫困惑。兩年過去了,綽源林業局帶領職工群眾以林藥間作的模式發展林下經濟,讓職工干部通過發展中草藥得到了實惠。
真干事,干實事!綽源林業局黨政一班人團結拼搏,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敢為人先;迎難而上,負重奮進;勇挑重擔,率先跨越,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解答著“人到哪里去,錢從何處來”的民生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