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走基層融媒體報道組記者 包文君 本網記者 毛虎壯 “北五味子之鄉”,內蒙古大興安嶺吉文林業局在林區獨有的一張“名片”。在北五味子即將成熟的季節,我們來到這里,探秘它從野生到人工繁育的腳步,看看這林區的珍稀物種能給林業人帶來什么……
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的野生北五味子是迄今有資料記載以來,我國緯度最北的分布群落,品質優良,藥性極強。
追根溯源,8月26日,記者驅車45公里來到了吉文林業局最早發現的一片野生北五味子群落,現在這里已是林業局野生北五味子擴繁基地。
走進密林,腳下鋪滿了野生北五味子苗,翠綠的葉子、血紅色的枝條,頂端探出的一條條“天線”正在搜尋著能夠攀爬的目標樹。在一棵老榆樹下,幾棵拇指粗細的北五味子藤牢牢插入地面,向上延伸的枝條緊緊纏繞著這棵老榆樹,在離地面7、8米高的樹枝上一串串北五味子正在嬌羞的沐浴著陽光。一棵棵從樹干到樹枝纏繞的藤蔓上,一串串微紅的野生北五味子,像被捆扎在一起的一串串瑪瑙,可愛得讓人興奮。
林中面積較大的空地上,一排排兩米多高的架子上爬滿了結滿北五味子的藤蔓。吉文林業局營林處黨總支書記許鳳林告訴記者,為了促進野生北五味子自然擴繁,他們在沒有有效攀附物的空地上搭建了許多木質架子,解決了自然更新的幼苗在地面上相互纏繞影響坐果的問題。他們還在野生群落周圍的宜林地人工栽植了200畝三年生北五味子苗,用角鐵和鐵絲搭了架子,野生群落面積擴大到了1500畝,再過兩年,這些苗木就將結出碩果。
在對野生資源傾力保護的同時,吉文林業局建起了五味子良種繁育基地,重點開展人工良種繁育,以山上山下互補,不斷擴大北五味子規模。目前,良種繁育基地已經達到50畝的繁育規模,其中60%已經上架坐果。下一步,他們還將開展五味子深加工項目。
在吉文林業局繁育基地,北五味子已經掛滿枝頭。吉文經營所主任楊德中說,這些北五味子就是由野生種子培育出來的,現在果實已經掛色,九月初就可以采摘了。從野生到人工繁育,十年的時間,北五味子在這里安了家。
在繁育基地東面不遠處的一戶居民家的院子里,種植戶莊大哥正在觀察著自己栽植的4000棵北五味子果實成熟情況。他告訴記者,這些苗是2012年繁育基地免費提供的,還傳授了管理經驗。今年預計能產出干果300公斤以上,現在的價格已經達到了每公斤160元,收益相當可觀。
據了解,吉文林業局在做大做強野生北五味子產業的同時,嘗試引種返魂草、赤芍等道地藥材,也已初具規模。
在實現林下資源的持續利用上,吉文正在迎著產業轉型的東風,喚醒沉睡的資源,在生態保護建設征程中激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