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綠色財富”托起幸福生活
——來自阿里河林業局的報道之三
■ 本網走基層融媒體報道組記者包文君 本報記者欒維敬 小小食用菌,富民大產業。金秋時節,走進內蒙古大興安嶺阿里河林業局,從食用菌科技產業園區到基層林場,處處可見收獲的喜悅。
立足當地的氣候優勢,依托多年來民間發展食用菌產業基礎,阿里河林業局在轉型發展中因勢利導,引領幫扶食用菌產業不斷向前發展,為職工打開了致富的大門。
互助合作 鼓了腰包
齊奇嶺林場,夏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產優質食用菌的優勢得天獨厚。這里是當地食用菌產業起步的地方。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阿里河林業局規模最大的食用菌養殖區域。
“前幾年沒多少收入,沒有資金,想擴大規模也不行。這幾年好了,林場幫著申請小額貸款。今年養了2萬袋木耳和4萬袋滑子菇。”有著20多年食用菌養殖經驗的劉文杰告訴記者,今年食用菌市場供銷兩旺,收入能達到8、9萬元。
很早就接觸過食用菌栽培的劉文杰,每年都出去學習新技術,在不斷提高食用菌產量的同時,無償為周圍的養殖戶傳授技術和管理經驗,已經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
職工群眾發展食用菌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單打獨斗所承擔的風險也很高。“我們可以發揮作用啊。需要原料的時候,南至牙克石市的免渡河鎮,北至大興安嶺地區的塔河縣,粉碎后的硬雜木需要多少都能給我們運過來。我們還到處聯系客商,把木耳蘑菇賣出去。作為一級組織,這不就是我們該做的嗎?”林場主任馬志激動地說。
近幾年,林場組織職工集資入股,20多名職工共入股集資38萬元,林業局工會貸款20萬元,建沙化場地5745平方米,搭建食用菌培植大棚5542平方米,建晾曬棚3276平方米,建食用菌生產車間168平方米,如今,已實現經濟收入40萬元。
去年,林場自籌資金購置了2臺烘干爐。在采收旺季,遇上連雨天,這兩臺烘干爐就派上大用場了。不僅是林場養殖的木耳蘑菇,職工、職工家屬、當地老百姓來不及晾曬的也都拿過來烘干,而且是無償使用。
在林場的扶持和帶動下,齊奇嶺林場形成了合作社式的互助模式,大家擰成一股繩,在科學規避了市場風險的同時,也鼓了職工群眾的腰包。
科技支撐
富裕靠發展、發展靠產業、產業靠科技、科技靠人才。這是阿里河林業局在實踐中總結的產業致富理念。
2014年12月,阿里河林業局建起了食用菌科技產業園區。次年,他們又出資310萬元在食用菌科技產業園區統一建立65棟食用菌培植大棚免費提供給職工使用。
“這個棚是我承包的,干了3年了,今年養了3萬袋木耳,掙3萬塊錢一點問題都沒有。”走進食用菌科技產業園區,產業園區的技術員張春福向記者分享內心的喜悅。每年5月份,從園區購買培養好的菌袋,到8月末結束勞作,3萬多塊錢就能到手。3年的辛勤付出,今年,他已經開上小轎車了。
“這是我們今年試著栽培的吊袋滑子菇,很成功,產量要比傳統地擺的提高10%以上。” 在吊袋滑子菇大棚前,張春福的師父王云峰向記者展示他們的新成果。
產業園區建立至今,已經對猴頭、黑木耳、松杉靈芝等12個品種進行了研究,并取得自治區級科研成果4項,申報《松杉靈芝人工栽培技術推廣示范》等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3項,獲國家資金280萬元。
今年,產業園區還創新猴頭菇的栽培方式,采用菌袋覆土栽培模式,經多次試驗對比,總結出猴頭菇覆土栽培技術。利用該技術生產出的猴頭菇單體最大直徑可達30cm,平均直徑可達17cm、平均重量達到1.7斤,該課題已提出申請成果鑒定。
一手抓科技支撐,一手抓精準幫扶。近3年來,阿里河林業局共為506戶職工發放無息貸款822萬元,扶持職工發展林下經濟戶890戶,其中食用菌培植戶309戶,藍莓種植戶35戶,其他種養殖戶546戶,共培植食用菌530萬袋,藍莓種植488畝,養豬等家禽1650頭,榛子林26000畝,年實現產值5500多萬元。
去年,產業園區被國家林業局認定為服務精準扶貧“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
技術服務與互助合作,阿里河林業局食用菌產業發展正由“松散型”向“聯合型”轉變,區域聯動,共同開拓產業致富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