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本網走基層融媒體報道組記者王宇新 梅金成 初秋時節,大森林里,落葉松的松針,樺樹、楊樹的樹葉被風不斷吹落,走在林間就像踩在厚厚的金黃色的地毯上。我們翻過一座山,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翠綠,這片已經成林的松樹,讓人在“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意境中,感到了勃勃的生機。
這片顯得格外不同的樹林是外來珍貴樹種——西伯利亞紅松,在阿龍山林業局共有六塊,是1996年由東北林業大學趙光儀教授幫助引擴種的。目前,20年前野外引種栽植的1.5萬株已經成林,是林區最大片的。這些西伯利亞紅松長勢良好,部分已結實。
松林中,每棵樹木上都掛著一個塑封的二維碼。技術人員手持掃碼器掃描后,儀器上顯示出了樹木的樹齡、樹高、胸徑、地徑、生長量、側枝長度等基本情況。
營林科科長馬立新告訴記者,他們將二維碼技術應用到了西伯利亞紅松的信息儲存中,應用新技術管理珍貴樹種,實現了互聯網+珍貴樹種培育。他們對每一塊西伯利亞紅松林里的每一株紅松,進行了仔細的測量,認真做好記錄,掛上號牌,將每棵樹的相關數據錄入電腦,然后利用網絡將每棵樹的相關數據生成獨立的二維碼,制作成二維碼掛牌,對號入座,懸掛到每棵樹上,建立西伯利亞紅松的數據庫。2014年,《利用二維碼技術保護珍貴樹種》課題,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質量科技成果一等獎。
為了擴大西伯利亞紅松面積,改變林分結構,2012年,阿龍山林業局成立了西伯利亞紅松珍貴樹種引種試驗科技攻關小組。該小組共計六人,平均年齡26歲。主要攻關項目為西伯利亞紅松引種試種、大苗撫育、信息化管理等。近三年來,西伯利亞紅松在阿龍山造林面積累計已達3萬余畝60余萬株,嫁接2萬余株,2016年、2017年共計育苗550余萬株、采穗圃建設300畝。成果得到了國家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司、中國林科院、國家林業局規劃院等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
營林技術人員多次與東北林業大學專家合作,在確定可行性方案后,由林業局購進西伯利亞紅松種子,嘗試育苗、造林。由于試驗規模不斷擴大,西伯利亞紅松栽培面積也不斷增加,隨之對繁殖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多。 為了大力發展良種造林,2016年以來,他們到新疆阿爾泰山保護區選擇優樹,采取西伯利亞紅松穗條,并打捆、注明采取穗條的母樹樹號。為了保持穗條的活性,利用保溫箱、冰塊等將穗條包裝運輸回來,通過嫁接建立無性系采穗圃、收集區和種子園。2016年,他們利用黑龍江帶嶺林業科學研究所王國義發明的紅松嫁接新技術“插坐髓心形成層貼接”法,以西伯利亞紅松為砧木,在苗圃嫁接1000多株,當年成活率達70%以上;2017年,在苗圃和山上分別用樟子松、西伯利亞紅松和偃松為砧木,嫁接2萬株,這些技術的應用,使西伯利亞紅松提前結實成為可能。他們根據穗條上標注的母樹樹號,將相同樹號的穗條嫁接的苗木統一排放。完成嫁接之后,為了防止同株授粉,他們根據穗條上標明的母樹樹號,確定每株嫁接苗的定植順序、位置,爭取將近代樹號的穗條隔離開,然后將嫁接苗木有序的進行定植,并適時進行澆水、除草,確保嫁接苗木獲得充分的光照和養分,保證成活率。
馬立新告訴記者,西伯利亞紅松是一個集用材、堅果、糧油、保健功能為一體的優良樹種,其壽命長、生長后勁足。西伯利亞紅松的引種為林區發展森林經濟、延長產業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渠道,既可用于營建保水固土和生產松籽為主的生態經濟林,又可用于營建木材戰略儲備和生產松籽為主的材果兼用林。阿龍山林業局計劃在未來五年中,每年培育200萬株優質西伯利亞紅松苗,形成西伯利亞紅松母樹林。另外還要建設西伯利亞紅松科研性人工用材林10000畝以上,營造上萬畝的人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