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營林事業的戰線上一干就是16年,用勤奮努力闡釋著一名“育林達人”的忠誠和擔當。她,就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阿里河林業局營林處副主任王翠麗。
6月的阿里河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一棵棵枝繁葉茂的藍莓樹上花兒爭相開放,一串串還未成熟的藍莓果實如同燈籠般掛滿了樹梢。今年,阿里河林業局新引進3000株藍莓樹苗,為了能使小小樹苗“茁壯成長”,王翠麗當起了它們的貼身“保姆”,時刻守護在它們的身邊,悉心照料著。
“藍莓的種植和培育對于我們來說屬于新鮮事物,所有人都要從頭學起,摸索著前進。前段時間,林業局還特意從外地請來了專業種植戶指導并幫助我們為藍莓樹修枝,我們邊學邊干,基本掌握了修枝要領。”王翠麗說。
“咔嚓”一聲,枝條掉落在地上,她一邊修枝一邊耐心地為記者講解:“修枝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育新生芽,新生芽替代老枝芽,藍莓樹才能做到周而復始的利用。這個芽可能冒不出來了,我們就可以把它剪掉了……”
近幾年,作為技術骨干的王翠麗,先后參與并負責東北林業大學、林管局科研所與林業局合作引進龍膽草、雜交落葉松、五味子、黃花菜、蘆筍、刺嫩芽等科研項目,為合作單位提供了詳實的基礎數據,保證了科研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提高了她的綜合素質和技術水平。
自2012年至今,由她負責撰寫并申報的項目高達27項,《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紅松引種繁育技術研究》、《內蒙古大興安嶺輕基質容器育苗技術研究》、《大興安嶺林區野生榛子馴化繁育栽培技術研究》等3項科技成果通過鑒定,爭取到《西伯利亞紅松珍貴樹種示范局》、《西伯利亞紅松珍惜資源擴繁保護和生態開發利用技術與示范》、《野生榛子馴化繁育栽培技術推廣示范》等國家、自治區項目3項,為林業局爭取到了寶貴的項目資金,有力的促進了阿里河林業局的科技興林工作。
今年43歲的王翠麗,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培育樹苗上,她時常笑著說:“干我們這個工作,整天跟樹木打交道,小樹苗在自己的手中慢慢有了變化,開花、結果,別提多幸福了。”話里話外間處處體現著王翠麗對育林事業的熱愛。
為做好榛子產業,她和同事們一起鉆研野生榛子的馴化繁育造林技術,從種子處理、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反復試驗后培育出200萬株榛子苗,在試驗田中,她又親自上山刨榛子根系,通過不同生根粉試驗確定了野生榛子移植重要技術推廣,在全局推廣了10000畝野生榛子移植造林。
記者走進西伯利亞紅松良種基地,每棵嫁接過的紅松挺拔而立,迎風招展,就像森林衛士一樣守護著這片土地。王翠麗告訴記者,西伯利亞紅松材、果兼優,具有極強的抗寒性。引種西伯利亞紅松對豐富我國寒溫性森林樹種組成,提高森林品質,改善生態環境,豐富物種組成具有戰略意義,可以說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偉業。
樟子松的枝干庇佑在紅松的下面,兩棵不同的樹種連接在一起,同根同系的生長著。王翠麗雙手撫摸著樹干,當年嫁接時的場景歷歷在目。那時,她大膽改變嫁接綁扎方式,采取形成層對形成層的新嫁接法,創造了當年存活率99%以上的歷史記錄,突破了多年以來成活率低的瓶頸,接穗生長量也提高了2倍多,為阿里河林業局成功建設全國唯一的西伯利亞紅松良種繁育基地、全國成功引種西伯利亞紅松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