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這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這是一個光榮的大家庭。父子兩輩10人中有8人是中共黨員,有5人先后被評為林業局以上級勞動模范或光榮稱號,其中4人獲得“林管局勞動模范”“林區十大杰出青年”等林管局以上級各類榮譽稱號,有2人分獲“自治區先進工作者”、“自治區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家庭多次被評為林業局“五好家庭”,這就是綽爾林業局退休干部張漢宗家庭。
熟悉張漢宗老人的人都知道,雖然老倆口都80多歲了,但精神矍鑠、幸福安康,這都是源于老人有個和睦的大家庭。女兒張文燕曾是醫院的主治醫師,但她辭退了外地的高薪聘請,選擇回家照顧二老的飲食起居;二兒子張文波是林業局機關干部,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父母家,夏倒垃圾冬掃雪;小兒子張文勇是綽爾林業局資源管理處主任,可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陪老人,每次外出,都給老人買回些喜歡的物件兒,哪怕是老人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感興趣的特色小吃。
張漢宗老人1951年參加工作,1954年來到林區,曾擔任過林業局幾個林場的黨總支書記、主任,貯木場、汽車隊、職工醫院、中小學校黨務和行政工作主要負責人。多數情況都是在這些單位人心渙散、工作癱瘓的情況下,受命整頓亂攤子去的。受黨的教育多年,面對工作,老人有自己的工作“法寶”,那就是“群眾路線”。無論是面對班子成員還是對普通職工,誰犯了錯,他都是先從思想教育抓起,擺事實、講道理。他做人做事有個原則,就是工作上推功攬過,搞團結不拉幫結伙。他還形成自己的理論成果,撰寫的文章《當前職工思想教育淺談》被當時林業局以文件的形式下發供各單位學習,《用毛澤東思想育人》被林管局采用,在全林區發布學習。時至今日,老人仍執著于黨的理論政策對工作實踐的指導。對正擔任基層單位一把手的小兒子張文勇,他最常說的話是:“讓群眾做到的事,你首先做到,不讓群眾做的事,你首先不做。”“群眾‘怕’你不是表現在你有多厲害,而是你有多公正,他‘怕’的不是你的人,而是你的‘公’。”對待在機關工作的二兒子,他時常告誡:“對待職工群眾的問詢,要好好答復,多做解釋,能處理好的盡快處理,不能處理的講明原因。”在工作期間,他多次被評為局級先進工作者,還被評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在他的影響下,兒女們工作業績也都非常突出,林區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兒女被評為林管局勞動模范、“林區‘十大杰出’青年”、林區優秀班主任、林業局勞模等榮譽稱號。
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工作時積極參加函授學習。年輕時,他有個習慣,除工作時間涉獵各種知識外,下班后,也每天抽出一兩個小時讀書看報。就是現在,老人也每周幾次到林業局職工書屋去看書。他說:“人的思想必須跟上時代的進步。”他常常告誡孩子們,要想自己有說服力,必須先學習。在老人家中,至今還擺放著兩書架的書。四個子女家庭中,多數都取得了大學本科學歷,這不能不說是受到了老人的影響。
老人的幾個子女中,最讓老人念念不忘的是大兒子張文浩。作為家庭的長子,小時候家里困難,有什么吃的用的,寧可自己不吃不用也要讓給弟弟妹妹。他對父輩和祖輩的孝順給弟弟妹妹樹立了榜樣。他學習優秀,工作勤奮,管理有方,曾連續三屆獲得林管局先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等榮譽,被破格晉升高級教師職稱。不幸的是,1998年,時任綽爾林業局中學副校長的他在單位值班期間,與入室偷盜的犯罪分子搏斗中光榮犧牲。后來,張文浩被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追認為烈士,被內蒙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維護社會治安見義勇為先進分子”,被呼倫貝爾市評為“見義勇為好人”。
家風家教是沒有顏色的血脈傳承。張漢宗老人認為,做人要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職守,要孝老愛親、和睦鄰里、待人親善、及施援手,要誠實守信、不偏不倚、不趾高氣昂,要知道感恩,欲人敬先敬人,這是老人的做事原則,也是他們和睦之家、文明之家的家風家規。(管理局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