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陳放是克一河林業局防火辦的防撲火通訊員。2019年,這位85后的小伙子被管理局授予“林業工匠”稱號,是什么讓這個年輕的小伙子在眾多林業職工中脫穎而出呢?在他的同事眼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同事眼中的好班長
“陳放是2008年分配到克一河林業局森林消防隊的,在日常勞動和撲火戰斗中他都是沖在最前面,由于工作表現突出被選舉為一中隊三班班長。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倆分到了一個清理排水溝的任務,陳放第一個跳下去開始干活,后來我發現他出很多汗就讓別的同志換換他,他說沒事還能再干會,可轉頭再看他臉都白了,我和他急了他才告訴我說胃疼好幾天了......”陳放的原隊長丁森說道。
——師傅眼中的好徒弟
“陳放這孩子沒得說,從跟我學短波通訊開始就特別熱愛這個職業,別的孩子連問都不問、看都不看的東西,他卻特別感興趣,而且用咱們的話說就是特別‘鉆’而且還特別靈,一學就會。林區人都知道火場的變化那是瞬息萬變!每次在火場的通訊保障全靠像他這樣技術人員,特別是援外撲火的時候這一兩百人的生命都攥在咱們手里呢。后勤跟不上,油脂上不來,那就面臨滅頂之災!‘對講機’這東西有時候在更換電池的時候容易‘跑頻’每次都必須重新校對,陳放每次跟撲火隊外援之前總會提前將當地的頻段調好。為了保險起見,他把各林業局的頻段都打印出來制作成了卡片塑封好了揣在兜里,確保萬無一失。
為了方便撲火,他自己買了一個工具包,把地圖、GPS、北斗、對講機、電池和發電機都放在包里。這個包看著不大,但少說也有50斤,都是沉家伙,可是這些都是陳放的寶貝,因為在火場這些東西缺一不可,是保障火場通訊的必備。每次從火場回來他都把設備拆解后進行晾曬、保養、充電,隨時準備好下一次的出發......”陳放的師傅劉啟強說。
——長輩心中的好孩子
“這孩子是2011年調入防火辦的,由于防火辦的技術人員老齡化,急缺吃苦耐勞的技術人員,組織上考慮再三,決定培養陳放同志。這個孩子特別的謙虛好學,在遇到技術方面的不懂的就跑去請教師傅,工作之余就看專業書,駐防的時候大家都坐在一起打撲克,他就捧著書在那看,很快他就掌握了短波通訊技術、GPS和北斗系統的使用方法。后來通過培訓,他還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統,目前他已經能熟練使用這個系統而且把林業局的各個撲火道路、橋涵、溝系的位置都標注的清清楚楚。
2019年,陳放跟隨隊員在北部原始森林駐防了40天,他在火場上就待了18天,一點怨言都沒有。
一次在火場遇到其他局援外撲火隊被火場分割走散,與火場指揮部和本局無法聯系,陳放主動上前問明情況:原來是對講機不同頻自己手里有頻率可是不會輸入,他謙虛的拿過對講機說自己試試看,結果鼓搗了沒一會就都通了,那個帶隊領導見狀興奮的無以言表啊,抓住陳放的手半天沒有撒開。通行的同事們也都打心眼里佩服這孩子,俗話說的好‘沒有金剛鉆,就別攬那瓷器活’這孩子還是技術過硬,心里有底啊!
北部原始森林山高林密,還是雷擊火頻發的地帶。有的時候指揮部只給咱們撲火隊伍一個起火點坐標,咱們的隊伍就得憑著一個坐標到達火場。陳放就結合地圖在行進路上與火場坐標之間預判坐標點,提前規劃行軍路線,讓大家少走了不少冤枉路,這小子沒說的,就一個字——行!”程傳峰邊說邊豎起了大拇指。
“還有還有......這孩子有毅力啊,他為了更適應這份工作,從原來快到150斤的體重減到了120斤,每天都堅持鍛煉,確實讓人佩服。”程傳峰站起來補充道。
11年的防滅火工作給予了陳放一個充實的自我,不斷完善的自由天空,無論知識、能力還是個人的素質 ,都獲益匪淺。他來自基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中,從未有絲毫的怠慢和松懈,也正是他謙虛、認干、實干的精神,才賦予他“林業工匠”的稱號。(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