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田宇 張海輝
圖為崔廣成教授徒弟車床的使用方法
從青蔥少年到兩鬢斑白,從共青團員到共產黨員,從初中畢業生到機械工程師,崔廣成自1986年到滿歸森工公司工作以來,直至今日依舊堅守在加工段的崗位上。
沒有學歷一直是崔廣成心中最深的痛,1969年出生的他,無論小學還是初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因為家庭原因,年僅18歲的他不得不走上工作崗位。上班第一天他就被分配到機修廠加工段,從此便與車工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天,他總是早早去單位,認真熟悉車床性能,掌握操作方法,本就內向的他為了盡快熟悉業務,每天圍在師傅身邊問長問短,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憑借著這股子勤奮好學的勁頭,他迅速掌握了工作要領,僅用三年時間便成為車間的技術骨干。
因為長時間在燈光并不明亮的車間內研究圖紙和精細零部件,他的眼鏡換了一副又一副,因為高度近視,他看東西總是瞇著眼睛。上世紀80年代正是滿歸林區木材生產鼎盛期,幾乎所有運材車的防滑鏈都是他量身打造的,貯木場所有絞盤機大部分也都是他安裝的,他用滿是黑色油污的手熟練地操縱著飛快旋轉的車床,為木材生產提供了最堅強的技術保障。天保工程實施后,他看到各林場在運送苗木時使用的塑料筐破損率極高,便想到用廢棄的鋼筋焊接育苗筐,他的提議得到了林場領導的高度認可,短短幾天內,各大林場都用上了鋼筋育苗筐,極大地提升了運苗速度。大家都夸他厲害,他卻謙虛地說:“我只是每天都和鋼鐵打交道,焊一個育苗筐是最簡單的操作。”
多年來,他的工作單位從機修廠變成了高地林場,又與河西林場合并,成為如今的河西經營管護中心。可無論歲月如何變化,他的心仍與加工段里那一張張車床緊密相連,仿佛那堆冰冷的鋼鐵都沾染了他的溫度,成為他最親密的戰友。40年過去了,崔廣成最自豪的是滿歸小鎮處處都留下了他的“杰作”。白馬食用菌基地要建造木耳掛袋大棚,既要考慮整齊劃一堅固耐用,又要考慮地勢高度,近百架大棚,他拿出近百張圖紙,俯瞰建設好的大棚區像觀光園區一樣大氣;為了發展旅游產業,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住宿方式,30個“集裝箱式快捷宿營賓館”需要隨時運送到不同景區,他的建議再次被采用,他為每個集裝箱底安裝了輪子,又在每輛戰旗車后面加上了拖掛裝置,使其變成了宿營拖掛車,讓“集裝箱式快捷宿營賓館”隨時隨地都可以搬家。
維修寶格偃松嶺太陽能板、制作重要路口宣傳欄和廣告牌、焊制旅游區公共衛生間的底座和廊橋……他的“作品”數不勝數,這也成為他平時最喜歡圍著鎮區漫步的原因,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鋼鐵工具”為公司各個行業帶來的變化,他心里的那種自豪感比喝上半斤老酒還要濃烈。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崔廣成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廣泛認可和贊譽。2007年,他成功考取了車工中級技師資格,彌補了心中對于“學歷”的遺憾。2022年獲得機械工程師職稱,并多次被公司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2年更是憑借突出的表現榮獲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60年森工集團“興安脊梁”榮譽獎章,2024年再次被森工集團授予“勞動模范”榮譽稱號。面對這些榮譽,他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他說:“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份榮譽不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身邊每一位默默奉獻的勞動者。”
在生態保護建設的征程中,崔廣成以焊槍為筆,以車床為紙,描繪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人生畫卷,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他的故事,激勵著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追求卓越,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