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周玉龍
連日來,莫爾道嘎森工公司勝利經營管護中心巡護隊隊長梁衛山帶領隊員們來到龍山公園木棧道旁,開展修復木棧道工作。深棕色的棧道蜿蜒如帶,隊員們肩扛棧道板,手拿維修工具,傾力守護游客和當地居民的“腳下安全”。
梁衛山蹲下身子,指節叩擊第三段棧道的轉角處,“咚”的一聲,沉悶的聲響讓他眉頭一皺。湊近細看,木板接縫處已有細密的裂紋,底下的龍骨被雨水浸得發黑。隊員老郝拿出紅油漆,迅速在隱患處畫了個紅圈。整個下午,他們像移動的掃描儀,在1.4公里長的棧道上標記了20余處隱患點。
日頭偏西時,維修正式開始。“先拆舊板,輕點兒撬!”梁衛山示范著用撬棍插入木板縫隙,手腕輕轉,一塊泛黑的舊木板應聲而起。底下的龍骨果然已蛀出蜂窩狀的孔洞,散發出潮濕的霉味。隊員們分工明確,老李用油鋸精準切割出一塊塊標準的新木板,老姬和一個隊員半跪在地上,用手電鉆快速安裝固定。“厚度要和原木板齊平,不然游客踩上去會硌腳。”梁衛山說。
最考驗技術的是“接骨”環節。在800米處的陡坡段,一段懸空棧道的支撐柱出現裂痕。梁衛山親自操刀調整新支柱的角度,說:“誤差不能超過2毫米,否則會影響整體承重。”當最后一顆螺絲擰入木板時,陽光穿過樟子松樹冠,在新鋪的木板上投下細碎的光斑,與舊木板的深棕色形成鮮明對比,宛如時光的補丁。
夕陽西下,新修繕的棧道在晚霞的映襯下泛著溫潤的光澤。梁衛山沿著棧道來回踱步,鞋底與木板碰撞出“咚咚”的悶響,這是他最熟悉的“安全音符”。掏出手機,相冊里存著去年秋天的照片:一群孩子在棧道上追逐,腳印踩過他親手修復的木板,揚起一片金黃的松針。
“明天該檢查鳳林公園的棧道了。”梁衛山說完便指揮著隊員們收拾工具。遠處,歸巢的鳥兒掠過棧道上空,翅膀掠過新換的扶手,留下一道輕盈的剪影。梁衛山和隊友們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讓木棧道煥發了新的生機,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更安全舒適的行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