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由北京潤牛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家庭溫情力作《家的方向》正式官宣定檔,將于2025年5月23日全國院線公映。影片由梁青松、高煜歡聯合執導,李光復、孫桂田、李立群(中國臺灣)、李元元(中國臺灣)、董晨、林澄等兩岸演員深情演繹,以一只信 鴿的千里歸巢為引,串聯起跨越海峽的親情羈絆,在代際沖突與和解中叩問“家”的本質,更以細膩筆觸勾勒中華文化血脈相連的精神圖騰。
影片以北京四合院中的邱家為敘事原點:父親老邱(李光復 飾)退休后悉心照料罹患阿爾茲海默癥的母親(孫桂田 飾),借養鴿寄托對老宅與親情的堅守;兒子亮子(董晨 飾)創業失敗后試圖變賣祖宅,卻在與父親的對抗中意外揭開塵封的家庭秘密。一只名為“九天”的信鴿意外飛越海峽,被臺灣少女阿珍(李元元 飾)與爺爺(李立群 飾)發現,鴿腳上的北京印記成為喚醒兩岸共同記憶的鑰匙。九天搏擊風雨的歸家之路,既是邱家三代從誤解走向理解的親情重建,亦是兩岸同胞跨越山海、心向團圓的情感共振。
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當下,《家的方向》以極具現實意義的筆觸,直面現代社會的多重議題。影片中,老邱守護四合院與信鴿的執念,暗含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堅守;亮子的創業焦慮,則折射當代青年在物質壓力下的迷茫。兩代人的觀念碰撞,引發觀眾對“何為真正的家”的思考——是鋼筋水泥中的一隅居所,還是承載記憶與情感的精神原鄉?
與此同時,影片對阿爾茲海默癥群體的刻畫充滿人文關懷。孫桂田飾演的邱母雖記憶逐漸模糊,卻始終念叨著“鴿子該回家了”,這一細節成為親情最動人的注腳。主創團隊表示,希望通過這一角色喚起社會對老年群體的關注:“遺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遺忘。家的溫度,正是對抗時間與病痛的力量。”
作為首部深度聚焦信鴿文化的院線電影,《家的方向》獲海峽兩岸鴿友聯誼會等機構全程支持,真實還原了信鴿馴養、競翔等傳統技藝。信鴿“九天”振翅翱翔的鏡頭,不僅是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致敬,更被賦予“歸家”“團圓”的象征意義。
影片中,臺灣爺爺撫摸著“九天”腳環上的北京編碼,含淚講述少時離鄉的往事;而北京四合院的鴿群盤旋于天際,與臺灣鴿舍遙相呼應。藝術指導李光復透露,這一設計刻意弱化了地理界限,強化文化認同:“鴿群飛越的不僅是物理距離,更是心靈的隔閡。它們翅膀下的山河,從來都是同一片土地。”
以光影為橋凝聚民族情感,在兩岸文化交流日益緊密的當下,《家的方向》以溫情敘事打破刻板印象,讓“團圓”主題超越政治語境,回歸人性本真。臺灣演員李立群在采訪中動情表示:“劇本最打動我的,是爺爺那句‘鴿子認的是家,不是地界’。這份對‘家’的純粹信仰,正是兩岸同胞最深層的共鳴。”
2025年5月23日,讓我們跟隨《家的方向》,在鴿翼劃破長空的軌跡中,讀懂“家”的千鈞之重。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飛躍,中國人對團圓的渴望從未改變——因為家的方向,永遠指引著血脈的歸途。(據北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