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一部十年前播過的劇,如今放到視頻網站付費觀看,甚至還要重登衛視黃金檔。古裝歷史劇從未有過這種待遇,《大明王朝1566》開了行業先河。有人為此“喜大普奔”,認為此次重播與央視開年接連播出《于成龍》、《大秦帝國之崛起》兩部大劇一樣,標志著 “歷史正劇”正在回暖,即將進入新一輪的“黃金時代”。
果真如此?
十年以來,“大明王朝”牢牢盤踞在豆瓣版9.5分的高度,國產第一劇的地位從未被動搖。成就這一輝煌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虛構卻關懷當下的題材,厚重而嚴肅的劇情,以及陳寶國、倪大紅、黃志忠等一干老戲骨精彩而入微的表演。一篇采訪中提到,當年編劇劉和平從《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的劇本寫作,整整花費了九年時間;所有演員提前數月進組磨劇本,進片場前已熟背臺詞, “現場再背詞的演員,全組人都看不起”。就連劇中的道具也有講究,因為太過精美,往往拍完戲就不見了,“不知道給誰拿回家去收藏了”。
然而這部劇當年在湖南衛視播出時,收視還不到0.5%,可謂慘敗,原定要續拍的《大明王朝1587》也再無下文。時任湖南電視臺臺長的歐陽常林曾經分析“大明”收視慘敗的原因稱,“因為湖南衛視的觀眾群還多是青少年,缺乏一定的歷史知識,高端人群看湖南衛視的不多”。
其實不僅僅是湖南衛視,整個中國電視市場都存在這樣的問題,至少在近十年間,歷史正劇叫好不叫座的現狀十年之中從未改變。其中比較“另類”的是2013年,多部歷史正劇上馬,然而紛紛被都市劇、傳奇古裝劇斬于馬下——開年大戲《楚漢傳奇》遭遇觀眾吐槽,《趙氏孤兒案》收視不敵同期雷劇《百萬新娘》。名導、名編和名人故事的歷史正劇效應開始徹底失效,《書圣王羲之》、《北魏傳奇》、《忽必烈傳奇》、《大玉兒傳奇》、《帝國黃昏》等,關機后隨即被送入倉庫,有些至今尚未面世。
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古裝偶像、奇幻、仙俠劇。演員從實力派戲骨變更為人氣偶像,慘烈的宮斗與傻白甜的IP劇則是播出平臺爭搶的對象,演員不夠替身上,替身不行玩摳像……近來新版《射雕英雄傳》熱播,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么之前對 2003 年張紀中版《射雕》罵聲一片,對現在的《射雕》卻很寬容?最高票答案指出,在 2002 和 2003 年,觀眾看的是《李衛當官》、《天下糧倉》、《走向共和》、《金粉世家》;在 2016 年,收視最高的卻是《親愛的翻譯官》、《麻雀》、《解密》。
在商業電視臺的運作邏輯下,沒有收視率,就沒有投資商青睞;沒有投資商,就拉不來廣告,即便是被寄予厚望的《大秦帝國之崛起》和《大明王朝》也是如此。2月10日,各大熱播電視劇排行榜中,《大秦帝國》位居第5,收視遠低于當下IP當道的《孤芳不自賞》、《三生三世》兩部大女主劇。《大明王朝1566》在優酷上線后,680萬的播放量也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另外,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電視劇備案公示來看,2017年1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103部,古代題材共21部,占總數的20.39%,而古代題材中則以傳奇、神話、武打居多,真正的歷史正劇不超過5部。
十年之中,這個行業好的部分沒有被堅持,壞的部分沒有被改變,培養“大明王朝”的土壤已經被破壞殆盡,哪來的新一輪“黃金時代”?記者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