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15日,知名女導演、藝術家楊潔女士因病去世,享年88歲。楊潔因擔任86版《西游記》總導演而備受關注,她的離世讓許多網友和影迷們再次回憶起86版電視劇《西游記》給幾代人帶來的藝術享受和一個時代的記憶。
長生的《西游記》沒有留住歲月的消逝
1929年,楊潔出生在湖北麻城。1954年楊潔從青島人民廣播電臺調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958年進入中央電視臺,1961年開始擔任央視戲曲節目導演。
1980年,楊潔執導電視劇《嶗山道士》,從此開啟了電視劇導演生涯。1982年到1988年,楊潔拍攝完成我國首部神話電視連續劇《西游記》,歷時6年拍攝完成25集。
1998年,已經69歲的楊潔再執導16集《西游記續集》,該劇為央視86版《西游記》畫上了圓滿句號。1988年《西游記》被評為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和《大眾電視》金鷹獎特別獎,楊潔也因此入選新時期(1978-1987)全國影視十佳導演,并名列十佳電視導演之首。
楊潔的離世,文藝界人士紛紛發文悼念。
曾經在西游記中飾演白龍馬的演員王伯昭發文悼念恩師:“我最敬愛的導演、最敬愛的恩師楊潔導演去世了!她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導演拍攝的(西游記)將永遠伴隨著我們!過去是、將來也會是這樣,看見西游記就想起了楊潔導演!”
17日,曾在86版《西游記》中飾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在微博中寫道,“楊潔導演不僅是我的恩師,也是我的藝術和人生道路上的老師,沒有央視版電視劇《西游記》就沒有今天的六小齡童,觀眾們也不可能看到我扮演的銀屏美猴王。我們永遠懷念您……愿楊潔導演一路走好!”
曾與楊潔共事的青年作家、出版人施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楊導去世已是2天前的事情了,不知為何,今天突然沸騰了整個朋友圈。按照楊導的性格,她是不愿意在那么充滿喧囂的世界里多呆一分鐘的,雖然身前留下囑托,不希望被過多關注。然而,人們在念叨和談論她時,其實也是在談論童年,而童年就是孫悟空的樣子,它作為符號被死死釘入了我們這代人骨子里。”
楊潔導演的離去,引發無數網友“淚崩”。
“楊潔導演沒有死,她只是和吳承恩先生見面了。”自媒體人熊太行說。他認為,吳承恩是難以超越的天才,而楊潔導演也是當世的高人。
北京電影學院2015級研究生陳思汗說,“突然聽到這個令人傷心的消息,就馬上想起了老版《西游記》,童年回憶涌來,或許這也是父輩的年少回憶吧。很多電視臺一直在播,播了很多年,我反反復復看過很多遍!”“老一輩的影視巨匠突然走了,作為影視專業的學生,確實心里非常不舍!”
“一切都是瞬間,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的就會成為親切的回憶”——在2006年,《西游記》劇組時隔20年在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欄目重聚首時,楊潔導演讀了這首普希金的詩,作為當年拍攝經歷的總結。
一部“神劇”的誕生 一個時代的記憶
超高的收視率,3000多次的重播,“霸屏”30年,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播出,至今仍然是各大頻道暑期熱門,《西游記》是國產電視劇的精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劇”。這部電視劇給一代又一代人帶去童年歡樂,最終沉淀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西游記》代表著那個生機勃勃、踏平坎坷的1980年代。作為《西游記》的編劇之一,楊潔導演對原著進行了不小的改動,這其中有成本方面的考慮,但更重要的還是對這部400年前經典作品的再創作。
作為一部央視八點檔電視劇,它必須是老少咸宜的合家歡作品,不能像原著那樣太過神魔,悟空不能殘忍,唐僧不能腹黑。要把這么一部前半部嚷著吃桃后半部嚷著吃人的作品改成合家歡作品,要美,要光明,是一種挑戰。許多網友說,每次聽到“敢問路在何方”,就知道,暑假又到了。
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屈彥回憶起86版《西游記》說:“那是我兒時最愛的電視劇,孫悟空也是我記事以來第一個英雄和偶像。每個孩子都希望成為孫悟空。那個時候我家的那個城市還沒有普及電視,每個暑假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搬著小板凳去鄰居家看西游記的重播。”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女導演、女制片人,楊潔是真正的才女,電視劇中至今傳唱的歌曲,不少都由她親自填詞。她的回憶錄《敢問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和自傳《楊潔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難》讓讀者了解了她對藝術的執著、勇于創新、剛正不阿、即使經歷坎坷也決不妥協的經歷。
除了西游記外,楊潔所拍攝的《司馬遷》《西施》等多部作品都一直深受好評。甚至現在的年輕人也在豆瓣上給出了高分。“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沒有為獎狀,那個時候也沒有什么獎狀。我們六年拍了25集……是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創造。”2013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楊潔導演說。
生命總有盡頭 藝術永遠不朽
在技術和資金都非常困難的上世紀八十年代,86版《西游記》運用了許多特技和各種拍攝手段。
談到拍攝的困難,楊潔曾經說:“那時最難的部分是特技,我們拍《西游記》的時代,是不知特技為何物的時代,但我們要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表現神話里的人物和環境。我們完成了。雖然有很多特技露了餡,但觀眾原諒了。”
而作為拓荒者,面對電視劇《西游記》的任務,楊潔帶領劇組“只能憑借吃苦耐勞,當時提出來要以唐僧取經的精神來取完我們的真經”;“一開始沒錢,都義務勞動,后來才有錢,導演拍一集是90元,猴子、八戒是80元,沙僧是60元,就那么一點報酬。”
楊潔生前說:“我看有導演把上千萬、上億元不當回事,來拍出一個算不上上乘的東西,我覺得真心疼。”
“為什么一部這么老的電視劇,可以重播這么多次?每次看,每次還都覺得新鮮。再看這幾年,重拍翻拍的西游這么多。投資幾億幾十億,但讓人記住的,有幾個?”許多網友認為,“區別其實很簡單——有人在創造情懷,有人則在消費情懷。那時的演員,都想成為藝術家。傾注心血,只為完成一部偉大的作品。每個人,不管主角配角,大咖小咖,都用心去演。而現在的很多演員,都想成為生意人。”
作家施晗回憶說:“那一年,我在編輯出版她的自傳《楊潔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難》時,被她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震撼住了,她從來就不曉得什么名利,只知道從她手下流出去的東西一定是最完美的,不容許毫厘之差。”“她會為了一個文字的正誤,一張圖片位置的排版,給我來回發數次信息溝通,直至最終完美。這種精神同樣體現在她拍攝《西游記》上,盡管世人都認可她的作品,但她卻因《西游記》中諸多缺陷和明顯硬傷,十年不忍直視,每次面對,都引起極大的失落和傷感,無數的苦痛和憤怒!”
“與其說她在做一個導演,莫若說她在做一個悟道,她鏡頭下的每一部作品其實都是她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尤其到了晚年,世間的一切恩怨情仇,都已人淡如菊,完全進入了真人大德之境界。她對事業和人生,誠如她的名字——楊潔,清潔透明,光亮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