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在經歷去年一整年火熱后,網絡綜藝正快速擴張。《奇葩說》《吐槽大會》《圓桌派》《火星情報局》等播放量已然傲視傳統綜藝。據悉,2016年互聯網娛樂產業增速最快的領域就是劇集和綜藝,而今年全球網絡綜藝264檔,中國網絡綜藝就占到了98檔。
然而,發展也讓網絡綜藝面臨快速擴張期的“老問題”——同質化凸顯,扎堆的明星和高昂的成本,這些開始扼住網絡綜藝的“咽喉”。許多人不禁反思:網絡綜藝是遭遇了和傳統綜藝同樣的“瓶頸”,還是到了轉向的十字路口?
既做“大眾菜”,又做“私房菜”
網絡綜藝的特別之處,不只是平臺的獨具特色,也有內容的差異和細分。可以說,網絡受眾不斷變化的構成,也持續決定著網絡綜藝的接受取向。
“曾經主體網民的結構是偏年輕化的,但隨著互聯網人群越來越多樣化,網民的組成已經向著更均衡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我們瞄準各個細分領域,既做‘大眾菜’,又做‘私房菜’。”王曉暉認為,不同群體的需求得以開掘,將打開更廣闊的制作空間。
譬如,今年年初火遍全國的《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就廣受知識分子和高齡受眾的好評,被譽為綜藝界的一股“清流”。相反,年輕的90后受眾,則強調強個性、開腦洞、二次元等特征。這對網絡綜藝擺脫高成本、拼明星和同質化“陷阱”,無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強娛樂、重垂直、年輕態、高效率、全心投入”,愛奇藝副總裁姜濱提出了這五項網絡綜藝差異化內容。也有人認為,小制作、博尺度、粗加工的陳舊網感將向精細化、深度打磨的新網感升級。無論如何,觀眾口味的差異和精細化,也決定了網絡綜藝生態的成熟化——差異化創新已是箭在弦上。
最難的是“保持匠心”
“工匠精神”,或者說“匠心”,一直是近年來輿論的高頻詞。對網絡綜藝而言也不例外——創新需要的不只是對大勢的把握,也許更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匠心。
“有時候,為了一個創意研發的深入跟進,可能需要兩三年時間打磨一個節目。但并不是所有制作者都會選擇這樣去做。”冷凇說。
以高爾夫球賽的直播為例。冷凇指出,國內還沒有一個團隊能在山頂上全程跟拍一號木,總是半途就跟丟。而美國比賽中從起飛到落地,機位都跟得很好。曾疑惑不解的他向其中一位攝影師請教,得到的答復是:“我專門干這活已經幾十年了。”
“匠心是需要環境支撐的。”遠景影視公司副總經理王剛認為,市場環境的駁雜,常常讓懷揣匠心的入行者過多卷入銷售、廣告等眾多問題,所以最難的是“保持匠心”。隨著新一年綜藝節目制播分離趨勢的顯著化,制作工藝也將變得更加專業,這對于“保持匠心”無疑是利好的消息。
很大程度上,保持匠心也意味著打造“團隊”。“相比于打磨節目,我們更傾向于打磨團隊。”米未傳媒CEO牟頔談起她的“打磨”之道,“比如《奇葩說》團隊,他們每年就做一個節目,剩下的時間學習、成長,以此保證自我更新的動力。”這也印證了“保持匠心”重要的一點——從業者不應只是“埋頭苦干”,也應為“抬頭仰望”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