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雅喬
“我不想聽攝制組官方聲明,我只想知道,那只小貓還活著嗎?”這到底是發生了什么事呢?
近日,古裝電視劇《當家主母》深陷“虐殺動物事件”。劇中有一幕“貓咪中毒墜地死亡”的場景,由于畫面過于真實,以至于引來眾多網友追問,關注點集中在“貓咪還活著嗎?”對此,攝制組給出了包括視頻、材料等一系列證據,卻被“明察秋毫”的網友一一駁斥,并提出了新的質疑。面對爭論,劇方選擇了含糊其詞,態度曖昧,該劇豆瓣評分一路下滑,跌至3分以下。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影視作品中第一次出現虐殺動物的鏡頭了。有相當一部分“70后”“80后”的童年陰影來自電視劇《犬王》,該劇導演曾自曝,為了拍攝效果,竟然讓一只屢次立功的軍犬叼著真的炸藥包被活生生炸死在片場。曾經大熱的宮廷戲《延禧攻略》也涉嫌殺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尚鸚鵡。除此之外,古裝影視劇中的戰爭場景更是頻繁出現馬兒的各種慘狀,有的會在片尾說明該鏡頭是特效,有的則干脆將動物“群演”劃分在道具組。
那么,劇集效果和動物保護能否二者兼顧?對制作方來說,需要考慮的是,應從劇本到分鏡再到拍攝和后期制作方面著手,通過鏡頭語言和剪輯來呈現,而不是直接傷害動物。以《甄嬛傳》為例,劇中曾出現皇后養的貓攻擊甄嬛的情節,這只“貓”是用特效做出來的。盡管不是一只活蹦亂跳的真貓,可絲毫沒有影響劇情的發展。由此可見,一部好劇,想要贏得觀眾的喜愛,想要取得漂亮的收視率,想要熱播長盛不衰,靠的絕不是動物“群演”血淋淋地傷亡慘狀。
盡管影視行業已經可以依靠視覺特效等技術手段實現動物受傷、死亡的拍攝效果,但我們依然能從影視作品中看到令人揪心的真實虐殺動物的畫面。原因不外乎是:運用實拍模型和數字生物角色技術,需要投入更多的制作成本;訓練活體動物參演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人力和物力成本。
動物保護意識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一種體現。隨著人們道德水平和對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只追求拍攝效果的虐待動物行為,受到越來越多的抵制。影視劇中文有文替,武有武替,到了動物“群演”,卻被要求死得掙扎、死得真實、死得鮮血淋漓,這種做法實在背離文明,應該早日在影視劇中被禁止。
藝術也好,娛樂也罷,請不要用取悅觀眾的名義傷害動物,文藝作品不應建立在隨意踐踏動物生命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