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形容的是大草原的美景。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東南麓的山腳下也會出現牛群散落在水草間的風景,與其說是一個美麗的景色,倒不如說這是“牛人”致富奔小康的瑰麗畫卷......
這牛群的主人是畢拉河林業局北大河林場職工朱延江。今年47歲的他,身子瘦弱,黝黑的臉上已有了很多皺紋,訴說著歲月的艱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散發出的精氣神卻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說起不服輸,他還真就斬釘截鐵地說了一句“只要有雙手咱就能有使不完的勁兒!”他指著牛群向記者娓娓道來他發展家庭經濟之路。
2004年,朱延江家里收入少,女兒上學,老人身體有病,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張。他時常徘徊在林場附近,看著一大片草甸子的草越長越高,他想,如果有牛羊定期來吃草,那么就能將干草全部解決掉,而且不僅不破壞生態,還能涵養水源。于是他有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在林場附近養牛。說干就干,兩口子把想法向林場領導說了以后,林場的領導及時反映到林業局工會,林業局工會很快給予了資金和人力的支持。搭牛棚、買打草機、購買牛犢一系列的工作緊鑼密鼓地干起來了。
朱延江回憶著往事有些激動,剛剛起步之時有大小十幾頭牛,平均每頭牛的價格3000多元,再加上購置機器設備等著實是個不小的開支。牛棚是最簡易的,每逢雨季都會漏雨。到了母牛繁殖的時候,有喜也有憂,喜的是可以增加數量,憂的是伺候這剛剛下生的小牛犢并不容易。朱延江的愛人涂玉蘭說:“剛出生的小牛犢就像是孩子,我們把炕燒熱,把它放到炕上或者放到屋里暖和的地方;有時候母牛生小牛犢的時間不固定,或者時間長,我們一等就是一晚,第二天還要繼續放牛,有時牛犢生病了,我們要到140公里以外的局址請獸醫。”
幾年來,畢拉河林業局為家庭經濟戶實施貸款扶持,對朱延江擴大養牛規模無疑是雪中送炭,由最初的5000元到后來的2萬元的幫扶,朱延江家的牛從2004年的十幾頭發展到今天的近200頭,牛棚已經擴建到上千平方米。北大河林場干部職工定期幫助朱延江家打草、維修牛棚、清理牛糞,為的是能讓這兩口子歇一歇,喘口氣。涂玉蘭說:“隨著牛越來越多,飼草、用藥、放牧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我們感謝林業局每年在資金上給予幫扶,提高了保犢率。”
面對近200頭牛,朱延江夫婦喜笑顏開,他們說過一陣打算賣上十幾頭,就能把這一年的成本錢賣出來了。按現在平均一頭牛5000元價格算的話,那么,他們這200頭牛的總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他們在畢拉河地區已經有了“牛人”的稱號,養牛讓他們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奔向了小康。
在畢拉河地區像這樣的“牛人”還有很多,他們紛紛走上了致富路。多年來,林業局下大力氣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對78戶發展林下經濟的職工進行了幫扶。去年,林業局工會向上級工會爭取到林下經濟扶持金15萬元,工會籌集10萬,林業局配套10萬元,為31戶發展林下經濟的困難職工發放了貸款。為了發揮無息貸款的倍增效應,他們在貸款投放和使用過程中,本著“因地制宜、靈活管理”的原則,對資金周轉困難、發展項目較大的家庭經濟戶,加大貸款的扶持力度;對于資金缺口較大的困難職工發展林下經濟,在原有貸款的基礎上追加貸款金額,進行了重點扶持,去年又有10戶困難職工通過發展家庭經濟擺脫了貧困,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 楊麗英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