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鄂倫春旗東南部,鎮內居住著漢、蒙、回、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多個民族,2014年,共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2060戶、4569人,貧困發生率為26.25%。截止2017年初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887戶、1755人,貧困發生率為10.08%,較2014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
據了解,該鎮長期以種植小麥、大豆為主。由于種植結構單一導致重茬現象嚴重,農作物大量減產,調整種植業結構迫在眉睫。
因該鎮地處大興安嶺南自然條件優越,適合發展中草藥種植,鎮黨委、政府積極聯系旗農廣校與種植戶進行技術經驗培訓交流,采取“協會+合作社+農戶”模式,與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把中草藥種植作為調結構促發展的著力點,引導和鼓勵農戶發展中草藥種植產業。
目前,該鎮成立中草藥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20余家,在此基礎成立了鄂倫春自治旗中草藥種植協會,并建成了中草藥科普示范基地?;胤N植面積300畝,主要種植品種有柴胡、射干、赤芍、蒼術、白鮮皮、防風、桔梗、小黃芩、板藍根、返魂草,在種植過程中,主要使用農家肥、有機肥和人工除草,降低了農藥殘留,提高了中草藥品質。通過人工種植、田間除草和中草藥收獲,雇傭工人100人其中貧困人口60人。另外,依托種植示范基地帶動農戶種植40余戶,其中貧困戶20戶。
以農民致富增收為目標,以中草藥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和農戶房前屋后田地散種為基礎,宜里鎮利用中草藥種植協會,使大家“抱團取暖”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因此,種植戶都以協會為家,積極參加協會舉辦的各項活動,從協會獲得大量的種植和買賣信息,宜里鎮的中草藥種植產業作為致富和促進產業結構根本性調整的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之中。(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