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在深山苦為樂 守望綠色勇擔當
———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溫河分公司采訪記
■本報走基層融媒體報道組記者記者冬梅 劉雪婷 通訊員 王剛 朱美慧
山連山、嶺連嶺、林挨林。走進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溫河生態功能區,就仿佛走進了天然野生動植物寶庫,天鵝、狍子、野鴨、灰鶴、鴛鴦等時常出沒于山林溪畔。車行其間,一幅幅秀美的森林美景映入眼簾,仿佛回歸到了最質樸、最原始的狀態,說不出的快意、清新。
而這秀美的生態環境,離不開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溫河分公司干部職工的堅守與奉獻,他們用青春和汗水守護著這里的一草一木。
面積26萬余公頃的溫河生態功能區,位于大興安嶺東南坡,被列為國家重點火險區,職工300余人,內設莫那根、溫河、臥斯門三個林場,莫那根和溫河林場場部設在溫河生態功能區防火公路69公里處,臥斯門林場場部設在溫河生態功能區防火公路37公里處。
面積大,職工少,溝塘多而深,雜草多,給森林防滅火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溫河干部職工迎難而上,加大防火力度,加強火源管控,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火安全網”,全力守護“滿眼綠”。
筑牢“安全線”防患于未“燃”
車輛行駛在山林間,醒目的宣傳條幅和一面面飄揚的森林防火宣傳彩旗形成了一道靚麗的宣傳風景線,“綠色家園是我家 森林防火靠大家”……彩旗、條幅上印著森林防火宣傳標語,朗朗上口。
“您要去哪?請下車登記,進入林區,不準帶火!”在103檢查站,50歲工作人員叢艷軍說:“進入防火期,管住火源最為重要,我們通過‘看得見’‘聽得到’的方式創新宣傳,充分發揮橫幅、彩旗、小喇叭宣傳功能,做到檢查站有廣播、路邊有彩旗、戶內有宣傳單、林中有橫幅,讓職工群眾隨時隨地都能接受森林防火宣傳教育。”
流水潺潺,一棵棵挺拔的落葉松迎風搖擺,點燒過的隔離帶上,滿目翠綠……“森林防滅火工作是當前的第一要務,3月17日組織隊員上山進行點燒防火隔離帶,用10天時間完成了燒除計劃,抽調部分人員對農牧業點、野外作業點進行點對點、面對面宣傳,派專人跟班作業,消除火險隱患。今年,我們加大了宣傳力度,在進入林場的道路兩旁插了500多面防火宣傳刀旗,營造防火宣傳氛圍,不斷提高過往車輛對防火重要性的認識。”臥斯門林場副主任雍東升介紹說。
為有效應對春防嚴峻形勢,溫河分公司搶抓有利時機,變被動預防為主動消除,組織專業森林消防隊員及基干撲火隊員開展春季點燒防火隔離帶工作,對可燃物進行清理,有效減少可燃物載量,消除火險隱患。目前,溫河生態功能區已完成計劃燒除點燒187公里935公頃,有效緩解了春防壓力。
夕陽西下,上山造林的隊員陸續回到了臥斯門林場,寂靜的林場沸騰起來了!林場的廚房飄出了飯菜的香氣。
隨著一聲哨響,來自局址的60名靠前駐防隊員手拿餐具列隊走進食堂吃晚飯。就是這群人離開父母和妻兒,守護著溫河的綠水青山,綠色迷彩服、黝黑的膚色,詮釋了他們對大山的熱愛。
伊圖里河林業局駐溫河森林消防隊隊長王大鵬告訴記者:“3月31日,隊員就來到距局址400余公里的溫河靠前駐防,這是第三年到這里靠前駐防。記得剛來那會供電和信號都不好,今年,開通了4G信號,隊員們可以和家人視頻通話,公司還要給我們建一個洗澡的地方,真是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了。”
雖然在大山深處駐防的日子寂寞艱苦,可是隊員們卻過得充實。他們嚴格按照規程開展訓練,每天早上6:30出操,7:30開飯,8:00訓練,訓練內容包括維修機具、隊形隊列、負重跑、學習撲火安全知識,還有實戰演習等。
靠前駐防隊員的平均年齡在53歲左右,今年59歲的劉振義,明年7月份就要退休了,可接到命令后,他二話不說收拾好行李就和隊員們一起來到了溫河。“要站好最后一班崗!”劉振義話語不多,卻堅定有力。
植樹造林正當時
清晨6點30分,伴隨著晨霧,臥斯門林場的干部職工準時出發,開始了一天的義務植樹工作。連日來,溫河生態功能區干部職工搶抓有利天氣,掀起植樹造林高潮。在義務植樹點,黨旗、彩旗迎風招展,干部職工在技術員的指導下,正忙著栽植苗木,挖穴、扶苗、培土,大家干得熱火朝天。5月的林區雖暖乍寒,但大家不畏寒冷,擼起袖子干的熱火朝天。三人一群、兩人一組,按照橫看成排、縱看成行的標準,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個個精神飽滿。每一個環節都做得一絲不茍,每個步驟都做得認真細致。
盡管天氣寒冷,溫河苗圃里卻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場景。苗圃職工搶抓有利天氣、爭分奪秒播種、覆土、育苗、移苗……備戰春季植樹造林。苗圃里,露出嫩芽的落葉松、樟子松、山丁子等苗木,長得郁郁蔥蔥。
為了搶抓時間,大家就住在山上,簡易帳篷四處漏風,木板支起來大通鋪,取暖靠鐵爐子。正在給苗圃職工準備晚餐的做飯大嫂說:“大家每天早上5點就出發了,中午不回來休息,饅頭、咸菜和保溫飯盒里的湯,就是他們的午餐。”
“苗圃2020年建立,占地170畝,目前還沒有宿舍,為了搶抓進度,方便工作,職工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簡易帳篷里,條件很艱苦,可是職工們沒有一個有怨言的。”莫那根林場主任(苗圃主任)安洪杰說。
今年4月1日,職工就來到山上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預計11月份才能下山。工作中,他們嚴格按操作流程進行,還動手改造了手扶播種機,提高了作業效率。
走進溫河林場、莫那根林場,道路旁的稠李花開得正盛,黃色的房屋整齊劃一,環境干凈整潔,到處彌漫著一股清新美好的新氣息。
莫那根林場副主任郭禮明介紹說:“過去我們的辦公室,四處透風,因為沒宿舍,我們吃住和辦公都在一起,二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里排放著上下鋪,10個人住。現在條件好多了,改造了新的辦公室,配備了新的辦公設備,安裝了鍋爐,室內整潔、舒適,大家的干勁更足了……”
夜幕降臨,群山環繞的臥斯門林場顯得格外安靜,一排排藍頂的林場職工宿舍前立著一排排太陽板,格外顯眼。宿舍里,電視播放著球賽節目,55歲的張寶林坐在床邊,深深的皺紋刻在他的滿是笑容的臉上,手指干裂而粗糙,挽起袖口露出古銅色的皮膚。
“我是1997年從伊圖里河林業局過來的,算起來也有24個年頭了,我們一家三代都是務林人,對大山有著深厚的情感,我們愿意竭盡全力的守好這片森林。”
剛來的時候,張寶林作為生產段長組織伐木工作,伐木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電,兩個人用一支蠟;睡的是大通鋪;交通不便,去趟博克圖,來回要8個多小時。
“停伐后,林場的條件逐漸變好,特別是去年以來,打了水井,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設施,吃水和用電都不愁了。伙食也改善了,頓頓都有肉。現在大家工作的信心更足了!我們不僅抓防火,還植樹造林,看著自己親手種的樹長大,打心眼兒里高興。”說起生活環境的變化,張寶林臉上露出難掩的笑容。
綠色是林區最亮底色,伊圖里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溫河分公司的干部職工,傳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精神,用堅守和奉獻守護著青山綠水,用實干的巨筆,描繪出一幅幅生態保護建設的綠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