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康紅
“趕緊給我出20袋木耳,客人等著呢!”7月27日上午,騎著摩托車的王錄著急地對庫房保管員說。連日來,天氣忽晴忽陰,但薄霧籠罩的綽倫湖畔仍游人不斷。一位來自吉林的王女士不僅購買了綽倫湖中的冷水魚,還要再買些今年的新木耳。
王錄是綽爾森工公司古營河林場的管護員。從2018年開始,他除了負責管護區域的森林防火,還擔負著綽倫湖周圍的安全、衛生、湖魚銷售、進排水等職責。雖然他家離湖區僅有幾十米,可他幾乎一白天都在湖邊度過:早晨4、5點鐘起床,王錄第一件事就是繞湖查看情況。晚上天黑了,他才安心回家。
房前是木耳菌袋擺放區,房后是游客的打卡地———綽倫湖,王錄的“家”早已不是自己院內那幾十平方米了。
木耳種植、冷水魚養殖……依托綽倫湖風景區,一項項富民項目,像一個個美麗音符,在古營河職工的心田奏響和諧優美的致富曲。
黑木耳“綻開”富民序曲
2015年,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時期的綽爾森工公司努力發展林下經濟,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職工增收,確保職工停產不減收入。在公司的扶持下,古營河林場開始嘗試種植黑木耳。
“賠了咋整?”“這個可不好說,還是看看再說吧!”當職工們聽說種植黑木耳提倡職工自愿入股時,很多人都猶豫了。
為了增加職工們的信心,林場主任劉鴻浩等班子成員帶頭入股,吸引66名職工共集資13萬元種植了66萬袋木耳菌。
種植木耳是個細致活。從粉碎原料到采收需要20多道工序,每年從1月份一直忙乎到8月份。哪一道工序出了問題都直接關系到種植的成敗。
為了不讓職工的“信任”打水漂,劉鴻浩在種植管理上可謂嚴上加嚴,親力親為跟班指導。
“高溫滅菌必須達到10個小時,頭7天溫度控制在28℃-30℃,然后控制在22℃-25℃。”對關鍵工序,劉鴻浩要求職工一小時一拍照,發到他的微信里。林場還要求木耳種植技術人員對拌料、酸堿度、菌袋松緊度、消毒等各工序嚴格把控,確保按工藝流程操作。
“班子成員必須帶頭推進,為職工增加信心。”劉鴻浩說。
林場試種的6萬袋木耳在2017年喜獲豐收,不僅回了本,還盈利了兩萬多元。這下子大家對林場“發展產業”一致看好,熱情勁都上來了。
綽倫湖富貴有“魚”
綽倫湖原來是森林防火航空蓄水池。借助“綽爾林區為錫伯族原住地”這一文化論證結果,古營河林場擦亮“錫伯族文化”品牌。從2018年開始,以綽倫湖為中心進行景點式建設,不斷增加錫伯族文化元素,打造錫伯族風情園。蓄水池因酷似錫伯族早期民間樂器“葫蘆琴”即“綽倫琴”而得名。
“能不能在湖里養魚,既能增加旅游的看點,又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呢?”為了充分利用資源,發揮這部分水域的最大潛能,劉鴻浩又琢磨起了富民之道。
劉鴻浩有個戰友是扎蘭屯市附近的養魚大戶。他跟戰友溝通咨詢,又去戰友那里及周邊的養殖場考察。回來后和大家說了自己的想法,最終決定用種木耳獲得的利潤試養冷水魚,讓“錢”生“錢”。
在北方養魚,冬季越冬是個大問題。綽倫湖占地4.3公頃,最深處水深7.5米。但冬季水位下降,深水區面積會縮減。
“第一年沒敢多投,萬一過不了冬,大家的損失就大了。”劉鴻浩說。
第二年冰面解凍后,大家欣喜地發現,湖內的魚安然無恙。冷水魚可以在這里安全過冬,這讓劉鴻浩和職工們增添了信心。從2019年開始,他們陸續用賣魚的“回籠錢”先后投入錦鯉、錦鯽等大小分量不等的2.6萬多斤魚進行冷水養殖。為保證養殖過程中隨時發現問題,他們還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可通過手機對湖區魚類狀態實時監控,還可直接和技術顧問隨時溝通。
如今,古營河林場在發展冷水魚養殖、黑木耳種植這兩個富民項目上,堅持拿品質說話,用特色吸引顧客,讓“生態牌”成為富民增收主基調。
“下一步我們打算在公司的扶持下申請注冊‘綽倫湖’牌商標,讓我們的產品走出綽爾,闖出品牌。”劉鴻浩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