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智春麗
記者:近年來,《只此青綠》等文藝作品出圈傳播,越來越多年輕人想要深入了解中國畫。欣賞中國畫,從何處著手?
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王遠:到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看中國畫原作,直接感受畫家的筆觸、墨色的質感以及畫面的整體氣息,是通過圖片或復制品無法完全體會的。
出版物也是重要渠道。了解中國畫,不妨從繪畫史入手,掌握不同時期繪畫風格演變的脈絡,面對一幅畫作,便能將其置于歷史長河中,看清它的來龍去脈與獨特價值。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為什么開始注重人物精神氣質?為什么人物畫在唐代即達到鼎盛?
人民美術出版社一直致力于讓流傳至今的中國畫成為流動的文化血液,而不再僅僅是展廳里的標本。為了幫助普通讀者了解中國繪畫,我們出版了《極簡中國古代繪畫史》等圖書,邀請著名學者以“大家寫小書”的方式,梳理中國畫的發展脈絡、重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特點等信息,兼顧傳統文化的深度與現代快節奏的閱讀需求,不讓專業語詞嚇退非專業讀者。“最美百圖”系列,不同畫種、不同題材均從藝術史中甄選100幅傳世精品,以通俗文筆解讀一頁一畫背后的門道與熱鬧,讓畫作從平面變得立體,讓藝術從“高冷”到“可觸”。書畫同源,“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叢書”“中國畫人物線描技法叢書”“人美書譜”以及“中國歷代書法名家作品集字”系列都是重要的美術普及出版品牌。
記者:從哪些層次認識中國畫的獨特魅力?
王遠:中國畫里有“技”更有“藝”。比如,勾、皴、擦、點、染等筆法可以表現物體的質感和形態,濃、淡、干、濕、焦等墨色變化可以營造畫面的氛圍和意境,開合、疏密、虛實等構圖原則可以使畫面更加富有美感。中國傳統繪畫里的筆墨不單單是技巧,還承載著畫家的情感和思想。畫家通過控制筆墨的輕重、疏密、干濕,來傳達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又借助構圖和畫里的形象,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獨特想法。
《藝術影響中國———百年中國畫名作十談》一書就展現了繪畫記錄時代,甚至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仔細探究以后,讀者便能從一開始只對中國畫有表面興趣,到慢慢深入理解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中國畫與哲學、文學、書法等聯系非常緊密。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影響了中國畫對自然和意境的追求,儒家思想影響繪畫題材和寓意。題畫詩、書法與繪畫的結合,也是中國畫的獨特之處。了解這些文化背景,不僅能夠看到“畫里之象”,還能領會畫家創作時的“畫外之意”。
記者:國產動畫爆款頻出,很多年輕人嘗試將中國畫的元素融入數字作品創作。如何更好挖掘中國畫的深厚底蘊,進而推動轉化與創新?
王遠:要保持對中國畫的持續熱愛,不僅要看畫,更要了解作品獨特的藝術價值、審美精神和文化心理。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精神追求,同時也是一座文化創新創造的資源寶庫。從顧愷之、吳道子的人物畫到董源、范寬的山水畫,再到徐渭、八大山人的花鳥畫,以及近現代的諸家力作,中國畫不僅是美的創造,更是文化根脈的生長。
求新求變是大眾文藝發展的動力。各類畫展和出版物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前提下,也要嘗試降低藝術參與門檻,推動藝術從“小眾專屬”走向“大眾共享”,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傳播到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進而將中國美術文化推向世界,這也正是新大眾文藝在美術領域的創新實踐。
(據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