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錢穆先生是完全靠自修苦讀而在學術界確立地位的一個學者。他九歲入私塾,熟習中國的傳統(tǒng)文獻典籍。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因家貧輟學。做過小學教員、中學教員,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lián)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易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chuàng)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其治學頗受清儒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思想的影響。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
如此高深的素養(yǎng)從哪里得來的?毋庸置疑,都是后天自學,來源于讀書的開悟,得道。錢先生能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古為今用,今為我用,成為一代仰望的宿儒,實離不開錢穆先生讀書有法。
一曰有法。錢先生小時候癡迷《曾文正家訓》,那是指導他讀書和做人的一部書。而先生年輕時,讀書是信手拈來,隨意翻閱,往往半途而廢。先生自言除去小說類的通俗讀物,無一是從頭至尾讀完的。一如今天的我輩。而曾文正教人要有恒,讀書也須從頭讀到尾,而不能隨意翻閱,更不能半途中止。這點對錢先生觸動很大。從那以后,不論是多大多難啃的,都一字字,一本本從頭讀來,不知不覺中學藝精進,影響一生,終成大器。
二曰有用。世人要么抨擊讀書無用,要么將讀書等而下之,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斤粟。讀書成了求取功名的進身之階,敲門之磚。小有所成之后,又棄之不顧。真正會讀書的人是以書為師的。又一次,錢穆先生和同事說,自己好像快病了。而同事說,你不是常讀《論語》嗎,《論語》可以醫(yī)之。錢先生不明白了,同事說《論語》上不是說:子之慎、齋、戰(zhàn)、疾。你感到快病了,正好用得上“慎”字。不要疏忽大意,也不要過分害怕。同事的一番言論讓錢先生恍然一悟,感到臨有用時不用,慚愧萬分。領悟了讀書的目的在于教人切己體察,學以致用。
三曰有專。荀子 《勸學》篇中說:“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錢先生開始讀《論語》時,多所忽略。一日被同事問及《論語》中的文章,自己喜歡哪章。錢先生竟啞言無語,無以應對,愧極了便問對方喜歡哪章。對方高聲吟哦:“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是他最喜歡的。錢先生一驚,又感到心中豁然,不覺讀書又上了一境界。
看錢先生讀書之法,實與我等無二異。然而,但凡圣賢大哲也是凡人,之所以高出眾人,是因為善于察納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進。我們本來都是一棵樹,只不過圣賢大哲們用心專注,善于給自己修枝、打杈、尋水、培肥,終成棟梁。人人皆可為堯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