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綠色黃金》是一部茶葉史論著。身為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皇家歷史學會會士,艾倫·麥克法蘭在喜馬拉雅山區有過三十年的田野調查經驗,而且他的家族就是該地區的茶葉經營者。本書前言生動地敘述了家族在印度經營業以及與當地人接觸的經歷。
把茶比喻作“綠色黃金”,足見其迷人與金貴。作者列了一個數據:“在1711-1810年,英國政府從茶葉貿易中獲得的稅收高達7700萬英鎊”,從中可以一窺當時茶葉貿易的數額。中國在這項貿易中所獲盈利之巨大引發了英國的不滿。
英國人把目光投向了印度。這就是阿薩姆邦茶業興起的契機。東印度公司的軍隊入侵了這里,阿薩姆邦原本以蠶桑養殖為主的產業結構被打破,大面積地改為茶園,時至今日,阿薩姆邦成為了世界最大的茶葉產區。全境擁有800多個中型和大型茶葉種植園,另外還有20多萬個小型茶園,平均每年出產茶葉超過48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近20%。
作者對這段歷史的闡述很清晰,而且寫得跌宕起伏。梳理過程突出了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有關“茶葉原產地之爭”。本書校譯周重林是知名的茶葉史文化學者,他在與李樂駿合著的《茶葉江山》一書之中,曾經深度地剖析過這個問題。
“原產地”尚需考古和科技的進一步驗證,但印度茶業借力中國是不容回避的事實。正是由于在印度尋找高質量的茶樹的希望落空,英國政府才把目光轉向了茶的故鄉———中國。英國于1834年成立了茶葉委員會,負責調查引進中國茶樹和茶樹種子的可能性,在印度選擇適合中國茶樹的地區,并開展實驗性種植。這個茶樹委員會迅速采取了行動,他們立即遣派戈登到中國收集茶樹和茶樹種子,招募茶葉種植和加工專家。他們還發布了一個官方通告,征求有關印度最適合種植茶葉地區的意見。阿薩姆邦就是入選地區。
后來,紅茶在印度得到了成功的種植,這還有賴于中國茶農的工作。1836年10月,第一批中國人抵達阿薩姆邦,有經驗的茶農向募集的當地勞工傳授經驗。麥克法蘭描述的制茶法明顯來自于中國的傳統,因為阿薩姆邦人以前通常是把土生茶葉當作蔬菜來烹煮食用,是中國人教會了印度人如何制茶,而且還有綠茶和紅茶的工藝區別。
正如作者所論述的,茶葉對于推進英國工業化的進程產生了影響。英國作為一個工業化帝國在經濟上的騰飛而產生的消費需求是類似茶葉這種商品能得到生產、發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印度茶葉迅速取代中國茶占據世界主要份額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印度實行了集約化的種植園管理模式,機械化大生產的制茶機器誕生并廣泛應用,茶葉在推動工業、城市和人口增長等方面都對帝國產生了連鎖反應。與此相對照,處于內憂外患的19世紀的中國,國力衰微、民生艱難,茶業以何為繼?
飲茶之所以能變成世界性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認,英國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大規模的、成本低廉的茶葉生產,是英國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的結果。印度茶業借力中國一飛沖天,雖然有政治上的因素,但就如今的形勢,已經轉化成經濟競爭的一種表現。中國茶業要想在競爭中勝出,是不是也可以借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