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繼現象級暢銷書《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之后,作者高銘推出全新作品,廣受好評的心理紀實推理作品《催眠師手記》系列,再次成為書市與媒體關注的焦點。
高銘曾耗時4年,寫就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一經出版,便受到各界人士及廣大讀者的歡迎,至今累計銷量數百萬冊。2013年起,高銘持續深入催眠診所、心理診所,獲悉珍貴一手資料,推出另一部成名之作《催眠師手記》系列,用一個個真實案例,直面當代人的心理底線,尋找現代都市人的心理共鳴。今年,《催眠師手記》第二季正式與大家見面。
關注常態人類的非常態精神空間
高銘曾說自己是客觀的“社會觀察者”,《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和《催眠師手記》兩部作品便是他對這個社會兩個不同群體的觀察記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寫的是精神病患,是“非常態人類”的“常態精神世界”;而《催眠師手記》系列著重展現的,則是“常態人類”的“非常態精神空間”。“天才瘋子”中的精神病患,住在醫院、看護所、公安機構,雖然危險,但大多“與世隔絕”;而《催眠師手記》中的各個案例的主角,其實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他可能是你是我,他們無處不在,所以他們各自面臨的問題也更加值得我們關注。
高銘曾講過,他希望每個人要學會像精神病人一樣思考,打破我們用“正常”和“不正常”的簡單標準去劃分人群的思維。在《催眠師手記》系列,這種觀點得以延續并深化,透過這些正常人的案例,可以發現,其實每個人的精神世界未必如我們以為的那樣,那里有太多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東西,人的精神深處,同海洋一樣深廣,如宇宙一般神秘。
打造如美劇般燒腦的紀實推理檔案
真實催眠師的工作既不神秘,書寫起來也不好看,一個人心中的邏輯分析,自說自話,會很無聊,所以高銘把這份一個人的工作拆分成兩個人的組合:催眠師+心理分析師。高銘用第一人稱催眠師“我”的形象出現,兩個人的交流碰撞,過程當中反而往往能激發、表達出更多東西,那種潛移默化的逐級遞進,透過現象發掘本質的細膩揣摩,反而極有層次感地表達和透露著催眠的真實奧秘。
由于書中案例取自真實生活,原型都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所以本書將許多案例原型的身份、背景、細節、特征全部打亂,再經過拼圖一般的重新處理后創作成書,以此尊重原型受訪者的隱私。這種破壞之后的再創造,另本書既保留了紀實檔案的真實性,亦增加了如推理小說般的故事性,而高銘也有意順應這一風格,將《催眠師手記》打造成季播劇的系列形式,每季十余個故事,陸續出版,讀者閱讀本書,就像在追一部出色而有趣的英劇、美劇。如果福爾摩斯主攻心理學,而華生會催眠,他們故事大概就會是這部 《催眠師手記》。
觀察這個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夠了
“觀察這個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夠了,另一只要用來多看看自己。”通過大量卷宗的心理分析和催眠案例,高銘發現,在這個所有行業都鉆研并企圖影響受眾心理的時代,現實的殘酷讓人們無所適從,越來越多的人無法知曉自己的真心。我們見到別人,展示的是自己的臉,可是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臉,我們展示給別人的,自己卻看不到,只能通過照鏡子去整理、去修飾,我們通常會問別人:你覺得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問的很多,其實就是企圖照鏡子?!洞呙邘熓钟洝愤@本講述催眠案例的書,就是希望寫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緊張,還原現代人心理問題背后隱藏的困惑和煎熬,引發我們去思考他人與自己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希望讀者看了之后,能多把自己的內心擺在鏡子前好好看看。了解自己,才能和自己好好談談。有些事情鉆不鉆牛角尖,較不較真,其實更多的還是要不要和自己和解。所以,催眠不是讓人沉睡,催眠的目的是把人喚醒,喚醒之后和自己好好談談?!跻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