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國是》,紀紅建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58.00元
這部作品既真實、全面地描述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的偉大功績,也充滿著思辨和溫暖。
我愿意用“野心”來形容紀紅建老師對創作一部好作品的渴望,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創作留存后世的好作品的作者不是好作者。無疑,紀老師是一位好作者,他不僅有“野心”,還孜孜不倦地在報告文學創作的土地上探索,學人所長,自我創新。最重要的是,他具有難能可貴的擔當精神。
報告文學又稱為行走的文學,沒有采訪就出不了好作品。在已出版的《鄉村國是》的封底,簡單介紹了作者走過的地方,涉及中國重點脫貧地區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39個縣(區、縣級市)的202個村莊。作者孤身一人,帶著簡單的行李和一個筆記本電腦、一支錄音筆,走進大山,行走上萬公里。
通過走訪貧困戶、脫貧的老鄉、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工作者,紀紅建老師帶回了200多個小時的采訪錄音,整理了100多萬字的采訪素材。另外,他還閱讀了大量的與扶貧脫貧相關的理論專著。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可以開始進入創作狀態了。
可是,問題來了,這么多的素材,該如何組織?怎樣才能最全面地反映我國脫貧攻堅的現實,向世界呈現我國減貧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經驗?必須先定好作品的框架。為此,紀老師從不同的角度構建了三四個方案。通過向作家前輩、朋友和文學評論家請教,最后確定,序章一定要宏大,要能展現我國脫貧事業的歷史性貢獻,正文不以作者采訪的時間為順序,而以感人的脫貧故事里,作者感應到的內在的呼應為章節串聯的基礎。以此為基礎,確定了寫作的框架。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評價此書:“這是一部鮮活感人的‘中國故事’。它以一個個牽動人心的脫貧事例,展現了中國大地波瀾壯闊的扶貧開發熱源,從而為中國脫貧留下了一部鮮活的形象史,也體現了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作出的人類貢獻。可以說,這部作品凝聚百姓心聲,傳遞中國情懷,是一部充滿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的恢弘之作。”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則評價說:“青年作家紀紅建不畏難、敢擔當,兩年多的時間里,走訪了全國精準扶貧‘主戰場’的39個縣202個村莊,創作出這部全面反映我國脫貧攻堅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這部作品既真實、全面、生動地描述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的偉大功績,也充滿著思辨和溫暖,是一部有歷史縱深感和現場感、有血有肉的報告文學作品。”
《鄉村國是》是一部樸實的原創文學作品,作品謳歌時代,禮贊人民,用貼近鄉民的情感來表現中國新時代山鄉巨變。紀紅建老師用他15年的創作積累,出色地完成了這部主題出版作品,我相信,這是一部能被讀者記住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