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季棟梁的長篇小說《錦繡記》選取城中村錦繡作為書寫背景,特定時代背景下人物命運的變遷,是小說《錦繡記》首先表現的重點,但小說在表現人物的生活狀態時,并沒有將生活簡單化,思想概念化,而是站在底層人群的立場上,以現實生活的情緒為情緒,以普通人的情感渴求為渴求,以歷經苦難的心靈傷痛為傷痛,以作家的良知和使命觀察生活,理解現實,關懷底層人群,并進行全景式的刻畫,將人物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呈現出來。
作家所關注的雖然是一個群體,但并不止于群體,而是關懷每一個“個人”的境遇,喜嬸、老秦、杜老頭、老米,各有各的苦惱和辛酸,以至于老耿去世后,人們都應聲落淚,“守著靈堂,哭自己的難處”。除了這群進城務工的“城市候鳥”,“我”這個通過上學走進城市的大學生,也依然逃脫不了生存之艱難,仍然徘徊于城市與鄉村之間。書中每個人物的性情和命運走向,不僅使群體形象鮮活躍動,也使小說具有豐富的層次感,人物和現實產生強烈地碰撞,交織成一張難以解開的網,使小說更加豐滿、渾厚,更富有立體感,更具思想承載力。
經濟轉型對傳統道德的沖擊也是小說關注的重點。在錦繡的世界里,老耿硬生生地被自己的兒子氣死,肖長福的前妻用盡手段想要得到補償款,教古典文學的“李教授”成了風水大師,賈兆春用殺人來懲治惡人,小娥利用種種手段來陷害張虎,“老師吊兒郎當,學生油嘴滑舌”。凡此種種,作家不斷邂逅著錦繡世界里的各色人物,追隨其腳步,走入其生活,從日常瑣碎生活的角度進入其精神最深處,不斷挖掘。
《錦繡記》中所呈現的人性是多色彩的。在揭示人性劣根性的同時,作家又對人性之美抱有希冀,將復雜的人性多方位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個紛繁復雜的人性世界。其中,銀娥這個善良得如同菩薩一樣的人便成為錦繡世界中一束永恒的光。銀娥的一生都在時代和命運的推搡下掙扎著,在苦難和悲劇的趕場中喘息著,屢次飽嘗生死離別,生命里難得的溫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小說以銀娥與胡紅旗、賈兆春等四人的感情線索,細致入微地刻畫出她的精神寂寥,靈魂的痛苦,心靈的折磨。一心為胡紅旗卻慘遭拋棄,跟賈兆春開始新的生活,卻因為賈兆春殺了作惡的三兄弟被判死刑,銀娥這樣一個秀氣溫柔的女子被迫做起了“殺豬”這種害命的活,與孫連的幸福日子沒過多久,孫連又被無良城管所害,接著好不容易與多情重義的肖長福走在了一處,生命中總算又有了一生希望之光,這一絲光芒又被無情地掐滅了。命運給了銀娥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還未填滿她虛空的心,就將她推向了更大的深淵。
可貴的是,面對命運的重重打擊,乃至生活已經變得破爛不堪,銀娥依然堅持著一步一步走下去,活下去,她的人生充滿常人無法承受的苦難,但她并未倒下,她在尖銳的社會現實中依然保持著最真摯的善良,她陽剛又陰柔,脆弱又堅強,她豪爽、直率又純粹,她的生命是寬廣而豐富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正是對銀娥飽受苦難卻依舊保持著人性真善美的最好寫照。
《錦繡記》自一束光始,自一束光終,由此流瀉出對于底層人群的憐惜、悲憫和救贖的愛意。“我”終于發表了《風是沙的路》,進入作協,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無疑是作家對生活對現實一絲溫情的希冀,讓讀者看到了由鄉村走向城市的親身實踐者“搏擊苦難、歷練自我”后的幸福天地。□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