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漫說文化叢書》再版:“燕園三劍客”細說30年往事

劉雪婷
2018-11-02
4802

       近日,30年前引起讀者轟動的 《漫說文化叢書》 再版紀念分享會在北京大學李兆基樓舉行。該叢書三位編者、著名學者錢理群、黃子平和陳平原和到場的200多位、在線觀看直播的5萬多名讀者一起分享了他們三位在選編 《漫說文化叢書》前后的生活故事和心路歷程。
                                                  陳平原:想告訴后來者,我們是在那種生活氛圍中思考、對話和工作的
  談這套書,我還想給大家增加一個背景。幾前年我在北大編過《筒子樓的故事》,請二十幾位北大中文系的老師,從老的到少的,曾在筒子樓居住過的,講我們的故事。書出來了,效果很不錯,我們想表達的不是悲情,而是一段歷史,告訴后來者,我們是在那種生活氛圍中思考、對話和工作的。我特別強調老錢的小屋子的精神氛圍。老錢夫人當年還沒來,所以他一個人住在筒子樓的小房間里面,我和子平會經(jīng)常到他那里聊天。不僅我們兩個,有一大堆同學,老的少的,最離譜的晚上十點鐘還會敲老錢的門,說要跟老師談天。今天這個狀態(tài)不可能了,我們都住的很遠,彼此見面聊天,或者同學請教,都要事先預約。所以,八十年代生活環(huán)境的窘迫和八十年代學術的神聊,或者說侃大山,這種對話與合作,促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概念的產(chǎn)生,也造就了這一套《漫說文化叢書》。
  1988年暑假,錢理群、黃子平和陳平原應人民文學出版社之約,分專題編寫一套散文集。大熱天里,三人悶在錢理群當時僅10平方米的筒子樓單身宿舍里讀書。先擬定體例,劃分專題,再分頭選文; 開始他們以為遍地黃金,撿不勝撿;可沙里淘金一番,才知道好文章實在并不多,三人又泡圖書館,又翻舊期刊,直到1989年春天才初步編好。接著又是頗費斟地撰寫各書的前言。從一開始的“玩票”,越做越認真,結果變成撰寫20世紀中國散文史的準備工作。
                                                  錢理群: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我的知我者,可以敞開談話的有兩個群體,一個群體是貴州的老朋友,再一個群體就是子平、平原,北京當年的老同學、老朋友這個群體。我現(xiàn)在最渴望、也最珍惜的,就是可以隨便說說的朋友。所謂“隨便說說”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漫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今天談“漫說文化”其實是有象征性的,它反映了一種精神、一種心態(tài)、一種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這正是這個時代所匱缺的。
  1985年到1988年是文化熱的時期,這恐怕是我們三個人最懷念的歲月。大家有一種感覺,乍暖還寒的早春天氣已經(jīng)過去了,可以開始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愿意做的事情了。
  我們和當時所有的文人就做四件事情:一個是讀書,一個是寫作,一個是逛書店,更多的是聊天。就像剛才平原說的那樣,無論是三人談還是出書,都是聊天的產(chǎn)物。這樣的聊天最后甚至形成了一種新的學術文體,聊天體的學術文章體。我們的《三人談》,大家看到《漫說文化》的序言,都屬于聊天體的學術,有點類似于今天所說的學術隨筆。而這樣一種聊天體的學術和我們的研究對象五四時期的閑談散文有內在的相通,所以在我的感覺里,我們這套書實際上是一種主客體的融合,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心靈的交融,用今天時髦話來說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大概是今天讀起來特別有魅力的原因。
  漫說文化的命運是坎坷的,經(jīng)歷過嚴格的出版審查和商業(yè)化的粗制濫造,沒有想到二三十年后的今天這套書又出版了,又成了“出土文物”,而當年歷史上那些累累傷痕今天已經(jīng)全然不知,我想出版此書的朋友們、在座的讀者朋友們都不知道這段歷史。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套書是別致好看,文化味、學術味、趣味十足的精品。但是我覺得這也有象征性,它證明了外在時代的干預和毀譽都只是一時的,真正存留下來的還是書,還是文化、學術及其背后的精神。一切都如過眼煙云,唯有文化永存、學術永存、精神永存,這是我直到今天還堅定不移的信念。
                                                    黃子平:通過閱讀跟偉大的靈魂交談
  這種找人聊天的欲望,這種孤獨感、孤單,我想每個時代都有的。而某一個時代,在某一個地域,真正能夠找到同氣相投的人來聊天的,這就要看運氣。因為每個人都那么孤單、無聊、孤獨,在同時代人里邊找到可以聊天,而且聊的比較深入,這個機會比較少、比較難。用西方的說法,我們要跟偉大的靈魂交談。所以為什么要讀書?為什么要讀經(jīng)典?就是在同時代人里頭你要碰到這些偉大的靈魂機遇很低,而且到某一個深度,某一個學問的深度也好,思想的深度也好,你就會發(fā)現(xiàn)找不到可以交談的人。中文系有一個說法叫做“尚友古人”,你在大學里頭,非常幸運,有很好的同學,卓越的老師,但還是有局限。到了某一刻,只能“尚友古人”,跟過往時代偉大的靈魂交談。所以這套書為什么說讀起來輕松,又可以覺得繼續(xù)讀、反復讀,其實我們是通過閱讀跟偉大的靈魂交談。所以漫說、漫游,也是一個漫談,跟我們當年編書的氣氛,在結構上有一種暗合。我們通過讀這些書,這些人從民國一直到現(xiàn)當代的時候,用這種“閑話風”的方式去談論他們所關注的文化主題。
  “燕園三劍客”陳平原、錢理群、黃子平如今也難得重聚
  1990年,《漫說文化叢書》陸續(xù)出版發(fā)行,引起市場轟動,一再加印,成為后來分專題編寫散文集的濫觴,也成為一代讀者心目中的經(jīng)典之作。首次出版后的近30年里,除200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短暫再版過此叢書后,三位編著婉拒了多家出版社的再版協(xié)議。直到2017年,本次活動的主辦方,也是此次《漫說文化叢書》 再版方———北京領讀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的編輯聯(lián)系到編者之一陳平原教授,提出在解決所選文章版權的前提下,邀請專業(yè)播音人士朗讀全部文章,并轉換為二維碼,隨書付印,賦予《漫說文化叢書》 新的閱讀和傳播形式。經(jīng)過近一年的編輯準備,該系列10冊圖書于今年6月全部正式出版發(fā)行,并取得良好的銷售業(yè)績。
  “燕園三劍客”陳平原、錢理群、黃子平三位教授從20世紀卷帙浩繁的散文篇什中選編成這套“漫說文化叢書”。叢書所選四百篇余散文、雜文、小品文皆二十世紀名家精品。文學為經(jīng),文化為緯,依內容分成十冊,每冊對應一個生活文化主題,十冊構成中國人生活的十個重要側面。題為《男男女女》《父父子子》《讀書讀書》《閑情樂事》《世故人情》《鄉(xiāng)風市聲》《說東道西》《生生死死》《佛佛道道》《神神鬼鬼》。
  沒有說教,沒有枯燥的理論,不重概括而專于描述,這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特色,據(jù)編者介紹,這套叢書淘汰了不少徒有虛名的“名作”,同時收入了一些未錄于一般選本的遺珠。選文側重那些既有文化意味而又貼近生、妙趣橫生的文章,讓我們感受到“文化”不僅凝聚在高文典冊上,而且滲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為我們所熟悉的一種情感,一種心態(tài),一種習俗,一種生活方式……

        □一鳴

 

林海日報社主辦林海日報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15-0074林海日報官方網(wǎng)站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