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小說的生命觀照 ———評《文化視閾下中國現代小城小說研究》
曲阜師范大學張瑞英教授是地域文化與現代鄉土文學研究專家、莫言研究專家。2020年10月,她的《文化視閾下中國現代小城小說研究》 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既是一部具有理性思維的學術著作,同時又是帶著作者情懷的對中國現代小城小說的詩意闡釋。
作者認為,小城的“城”不等同于現代的城市,小城的特點是“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生存空間”,是“民族普遍心理的物質載體,更是大多數傳統知識分子崇尚中庸之道、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投射”。而每一地域的小城小說則是對此一地點的定點透視,是“極有意味的文學文本”。基于此,作者對中國現代小城小說展開全面的、具有邏輯性和溫情的研究。
通讀全文可以發現,張瑞英教授的這部《文化視閾下中國現代小城小說研究》,在內容、結構的安排上具有全面性、邏輯性,兼顧小城小說中的文化與生態,兼顧研究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在作家作品的選取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如“敘事風格”部分選取了“低回趣味”的蕭紅、“冷雋內斂”的師陀和“情致化”的沈從文;在語言風格方面具有哲思性、嚴密性,同時具有情感性、可讀性甚至有些詩意美,如這樣的句子:“尊嚴是每個人活下去的支撐,再弱小卑微的人物也會因被重視、被欣賞而煥發光彩神力。”“在這恒久不變的山水中,人的生死如四季輪回般自然。生與死的歡樂與悲痛都被淡化了,人們如接受夏雨冬雪般木然、坦然地接受著上天賜予的一切。”小城小說中人的“尊嚴感”“生命觀”“生死觀”被作者以詩意化的語言準確形象表達出來。這樣的書寫對讀者來說無疑是認知與審美的雙重收獲。
《文化視閾下中國現代小城小說研究》最顯著的特色是研究中對“人”“生命”的關注和思考。其一,“人”“生命”是小城小說的重要題材,也是本書作者認同、關注并著重探討的主題,作者多次提及并以此作為多個章節的標題。因此,“人”“生命”是本書研究的一條邏輯線索,也是一條情感主線,貫穿始終。其二,作者尤其關注小城小說中的“小人物”“小生命”和“弱者”。對普通讀者來說,這些小城小說中的小人物很容易被忽視,但張瑞英的這部著作為讀者們做了導讀或者闡釋,告訴讀者“這是一群什么樣的人”,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群人”,也能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這些小人物,進而關注他們的生存境況、心理狀態和生命價值。
有學者認為,“批評家面對鮮活的作品文本時以個人的生命體驗為切入點,與作家的生命體驗形成情感共鳴,就是人之常情的‘同情之理解’; 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歷史真實、藝術真實等話題帶有體溫的個性思考,得出更契合文本實質、貼近作家精神世界的重新認識,這是文學批評的獨特魅力所在。”作家描寫的是小城的人和事,這也是本書作者重點探討的內容,但文學創作往往具有典型化特征,一個典型可以給研究者和讀者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文學研究也可以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張瑞英的這部著作研究的是現代小城小說,但其研究的方法、結論和啟示又不限于小城小說,尤其該著作對人、對生命的關照可以引發有心的讀者和有思想的研究者對國人甚至全人類的關注和思考。
學術研究需要理性、嚴謹、邏輯,但文學是“人學”,文學研究還應該具有“溫度”和“趣味”。以這些標準來衡量,張瑞英的這部學術著作還是一本“人情”之書,不僅可以供研究者參考借鑒,也可以幫助文學讀者去進一步解讀那些小城故事,去理解小城中的那些故人、那些往事和那些情懷。
□齊雅麗